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由“气荒”看民生诉求机制的匮乏

娄底廉政网   娄纪宣   2009/12/31 0:00:00【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09年11月21日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南方多个城市出现“气荒”——天然气供应紧张。在过去很多年间,中国都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天然气供应缺口。中石油的官方解释说,今年中国北部地区遭遇了罕见的大雪和冰冻,由于北方天然气需求量急剧上升,不得不对长江以南部分城市进行减供。但这似乎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石油巨头觊觎市场供应紧张的有利时机获得更高市场价格”的说法已经在市场中广为流传。(11月20日《济南时报》)
    对于天然气“供应紧张”内在的那些复杂利益纠葛,业内人士自有说法。但外界最直观的感受是,天寒地冻之时,天然气供应出问题,必然会导致老百姓“受气”,给民生带来困扰。
    那么,谁来帮老百姓“解气”?目前看来,似乎有几个途径:媒体呼吁、网民热议以及最有效的——求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只是,一些职能部门自身与石油巨头们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所以,老百姓“受气”问题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化解,仍是个难题。
    这种情形,暴露出一个深层次问题——长期以来,由于百姓自我维权机制的匮乏,导致当民生权益涉嫌遭到诸如天然气非政策涨价等侵害时,百姓就只能指望着“政府相关部门”主持公道。但鉴于现实经济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同时鉴于我国市场经济脱胎于计划经济、权力与市场的“情感纠葛”仍然十分复杂,这种“公道”往往姗姗来迟,甚至“千呼万唤不出来”。这也正是公平正义问题如今频繁成为舆论热点议题的原因之一。而这,可能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此,人们常常认为问题出在政府与市场的“结合部”上面,认为权力与市场的暧昧仍然过多过滥。不是不要调控、不要干预,而是权力与市场的边界本身太过暧昧,其间的纠缠说不清、道不明,既有过去“政企不分”留下的“旧情”,又有新形势下权力寻租带来的“新欢”,因而容易导致种种腐败,导致“官商勾结”、“部门与利益集团勾结”,出现“权贵资本”,侵夺百姓权益,危害发展改革稳定的基础。
    但是,这其实还只是一个方面。事实上,从天然气供应突然“紧张”、老百姓却缺乏自我权利诉求渠道这一现象中,还可以再次看到:民生权益诉求机制的匮乏,也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缺陷之一。这实际上涉及到对健全市场体系的认知问题。真正健全的市场体系,不是有“现代企业制度”、有所谓“法制”就可以了。因为,企业制度只是解决了资本方面的问题,法制只是解决了权力如何介入和服务市场的问题。但从老百姓这个角度切入,作为市场中最基本的元素,作为“以人为本”之本,老百姓也理应是市场之本。既然如此,健全的市场体系,就必须有健全的民生权益自我诉求机制,就是要让老百姓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时,可以很方便地主张自己的正当权益,为自己说话并且所说的话有人愿意听、必须听。
    无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生产者,老百姓的正当权益能够有便捷的诉求机制时,市场才是健全的,经济也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比如,面临“气荒”时,老百姓不只可以通过媒体发牢骚、向政府职能部门反映,更可以主动地自我维权、表达权利诉求、督促有关部门有所作为。如是,问题可能容易解决得多,也更有利于问题处置得公正合理——天然气价格将会更加符合市场的规律和要求,最大可能避免市场价格机制被扭曲。
    所以,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补上“民生”这一环节,那就是要健全民生权益诉求机制,把这作为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和推进。
    娄底市纪委   范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