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县主题月活动思想上真抓,工作上狠抓,行动上快抓,效果上实抓,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受到群众好评。4月初,在网络投票评选“全县最满意的十件事和最不满意的十件事”中,干部作风建设名列全县最满意的十件事之首。
一、多渠道听民意,解民之所难
着力拓宽民意渠道,拆除干部与群众的“隔离墙”,架设“连心桥”。一是开辟网络舆情“快车道”。在《双峰网》、《双峰县人民政府门户网》、县电视台等媒体公开电子邮箱,汇聚民意民智。建立网民意见收集整理、研究交办、答复办理、结果反馈等制度,把网民提出的1100多条意见建议,归纳整理为12类43大问题,促成了部分城区自来水供压不足、乡村道路改造等一批具体问题的解决。二是架设民情反映“直通车”。通过网络和电视公布县委书记、县长、所有县处领导、乡镇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以及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重点股室负责人手机和电话号码,建立起一条与群众零距离沟通的特殊“民情热线”。对群众反映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倾听,及时答复,一时无法答复的及时交办。三是敞开领导接访“自动门”。坚持和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制度,将每周一定为“无会日”,县处级领导干部轮流接待群众来访,把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做实。要求主要领导接访的,县委书记、县长主动约访,最大程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20起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信访积案,分别明确一名县领导牵头负责,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处理到位的,包案的县领导暂停分管工作,直至积案化解。
二、干部下基层,帮民之所需
从县直单位抽调800余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娴熟的干部职工,组成6个工作大组、82个工作小组,与16个乡镇、经开新区的4000余名干部进驻预定工作点同步开展工作,帮助解决突出问题。一是深入群众搞调研。各工作小组带着任务和课题,深入村组厂矿、田间地头,了解群众思想和诉求,排查突出问题。截止到4月7日,走访群众48516人,召开座谈会475次,排查各类问题2281个,就地消化1486个。二是细化责任破难题。对未能就地消化的795个突出问题,按行业类别和轻重缓急建立管理台帐,明确牵头领导、责任人员、工作措施、解决时限,做到具体问题不解决,下派干部不撤回。县政法委和县发改局对排查出的突出问题以县委书记、县长名义进行交办,42个重点项目突出问题目前已有37个得到解决,57个突出信访问题目前已有31个得到妥善处理。县政府办牵头排查的328个民生突出问题已解决276个,县农办牵头排查的112个“三农”突出问题已解决100个,县经信局牵头排查的40个企业发展突出问题已解决9个,各乡镇排查上报的216个不稳定问题已解决201个,一些久拖未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抢抓时令促春耕。县农口系统抽调294名工作人员,组成8个工作小组,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促春耕”活动,帮助农民选良种、送农资、讲政策、送信息。举办技术培训班21场,培训农民10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60000余份。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2期,培训农机手100多人。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查封不合格玉米种子153斤,过期除草剂10件。巩固扩大油菜、油茶、蔬菜、名优水果基地,种植面积分别扩展到16万亩、5.1万亩、9.5万亩和4.2万亩,落实早稻面积50.16万亩,农民购回高抗高产种子30万公斤,尿素8000吨,复合肥3万吨。四是多措并举惠民生。组织本县30余家企业举行2011年“春风行动”暨农民工现场招聘会, 1648人与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实现了部分农民工“离土不离乡”的愿望。加快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提标工作步伐,积极开展建设扶贫,共为87个扶贫村筹措帮扶资金50余万元。对全县农民负担开展全面监督检查,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
三、创新方式抓服务,应民之所盼
一是选派干部当好企业专业指导员。为推动农机产业整合升级,实现3年创“国”字号品牌、创100亿元产值、创上市公司的目标,应企业要求,通过公开选拔考试,选拔4名懂技术、懂经营、懂管理的干部分别到农机龙头企业任经理助理,全天候驻厂服务,推动产业整合、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得到企业的认可。二是推动项目当好全程代理员。每个项目明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实行跟踪服务,帮助解决项目审批、企业矛盾、施工环境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今年引进年产值上亿元的19个项目,均由干部全程代理,仅用15天时间就完成了立项、环评、审批、征地拆迁等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投资业主十分满意。三是组建群众工作室,当好群众贴心服务员。在乡镇、村(居)设立群众工作站(室),为群众提供办事引导服务、信访代理服务、反映群众诉求服务。每月26、27、28日为集中工作日。发放30多万张民情联系卡,把驻村干部姓名、联系电话等内容印在卡上,方便群众与干部的联系。三塘铺、甘棠等乡镇试行“为民办事干部全程代理制”,群众办理建房、生育证、粮补、上户等手续只要提交相关资料,所办事项由镇干部全程无偿代理服务。村民高兴的说:“以前办事还要找熟人,现在办事打个电话干部就下来了。干部作风转变了,我们办事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