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把文化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中

黄泥塘纪工委   胡翼飞 王丽琼   2011/12/15 17:38:20【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文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文化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人人有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在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过程中,要按照“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把文化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中。笔者认为,要坚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借积极的文化力量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情感、伦理、信仰四个层面。文化体系中的知识和情感层面外围而浅显,也是变动快捷而频繁的层面。伦理和信仰具有群体性,相对固定,包括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的基本概念。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动摇,精神世界扭曲。换句话说,就是自身的文化建设出了问题,消极的文化力量占了上峰。《周礼》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欧阳修在《廉耻论》中说,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些经典的论述和阐释,告诉我们,清正廉洁来源于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积极的文化现象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力量,不良的文化现象则相反。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只有发挥先进文化潜在的熏陶、引导、渗透、影响等积极力量,才能感化、优化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才能从根本上树立“不愿腐败”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要以文化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可以看到,伦理道德失范、信仰缺失,正是许多人腐化堕落的重要思想根源。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构建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在知识、情感、伦理和信仰层面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文化素质,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当前,要使各级领导干部努力解决好理想与现实、信念与信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个人利益和人生价值等之间的认识与区别问题。使清正廉洁真正成为一种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要特别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文化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使文化建设引领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
  三、要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政治属性。同时,它又是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具有社会属性。廉政文化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因此,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握群众性,强调实践性。要把价值引导、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廉政文化建设中,要把雅俗共赏、生动活泼作为基本要求。坚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生动局面。廉政文化建设要符合人民群众对文化认知的需求。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如何,直接关系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要强调实践性。廉政文化建设重在实践、重在落实。廉政文化建设只有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变成坚持廉洁美、抵制腐恶丑的强大思想武器。同时,要利用各种载体、时机、场合,搭建广阔平台,使廉政文化在最大深度和广度上弘扬正气,鞭笞腐败,营造清正廉洁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