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这座在京都保存相当完整、布局十分精美的清代王府,不仅是一座气势恢宏又具有特色的经典传统建筑,更是一个最好的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阵地;特别是这座建筑的最初建造者——乾隆朝大学士和珅的一些故事,对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
感受恭王府
我在纪检监察学院大兴培训部学习期间,参观了社会历史深厚、文化内涵精湛的恭王府,感到这座在京都保存相当完整、布局十分精美的清代王府,是一个最好的道德教育和廉政教育阵地;而这座建筑的最初建造者——乾隆朝大学士和珅的一些故事,对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每个人、尤其是国家工作人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素材。
一是腐与反腐的家庭故事。乾隆帝最小的女儿和孝公主是一个性格刚毅、聪慧明理的巾帼人物,也是一位很有胸襟和见识的女中豪杰。尽管受到父皇的格外恩宠,她却从不恃宠而骄。1789年,十四岁的和孝公主完婚,到和府之后,对和珅日益增长的贪欲和明目张胆的受贿行为非常担忧,曾对丈夫丰绅殷德说:“汝翁受皇父厚德,毫无报称,惟贿日彰,吾代为汝忧。他日恐身家不保,吾必遭汝累矣!”她屡屡规劝丈夫不可因和珅的势力而骄纵,沉溺悠闲生活,不思进取。这在当时那种官吏贪污近于疯狂的情形之下,又是权倾朝野到了专横拔扈程度的家庭之中,和孝公主的这种家庭反腐思想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二是贪与肃贪的历史传说。和珅少年时贫穷,几乎无所依恃;天赐机缘,于乾隆四十年(即1775年)在銮仪卫当差,升为御前侍卫。自从随驾蒙皇帝赏识,便很快直上青云,连连升迁。曾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其中原因肯定多方复杂。 “珅之贪恣,高宗知之,补不加责”。是有高宗乾隆自己的一句话作了很好的解释“吾与汝(指和珅)有宿缘,故能若是。后之人将不汝容也。”1799年的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帝忧虑撒手西归。仅数日后,隐忍多年的嘉庆帝独掌朝纲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肃清和珅及其朋党。正月十六日宣布和珅的二十大罪,十八日即令其自缢。这段历史传说和历史资料就完全应证了我们的一条传统规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恭王府内的解说员犹有幽默地告诉我们:乾隆帝知道和珅贪得无厌,没有控贪是因为和珅所贪的财物还是大清国的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皇土乎。”到头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只不过是为清朝皇帝当了数十年的钱财保管员,最多也只是个银行家。
三是廉与不廉的血泪教训。和珅所生活的清中期,社会正当繁荣昌盛,八旗子弟养尊处优,终日游手好闲,是一帮十足的纨绔子弟。和珅却不受此风感染,即使在銮仪卫当差之后,依然读书不辍。勤奋刻苦加上天资聪颖,又相貌清秀俊逸,他无疑是八旗子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懂得多种语言,尤其是作为屈指可数精通蒙文和藏文的大臣,书写朝廷颁给达赖喇嘛的圣谕;作为负责外交事务的大臣,气定神闲、不卑不亢地接待外国使臣。可惜,随着权力的上长,和珅的日常生活也穷奢极欲。他不仅在园寓建造上追求富丽堂皇,吃穿用也都极尽奢华之能事。在恭王府参观时,听讲解员介绍了这样两个故事:和珅有一件衣服,纽扣全部是西洋小钟表做成,在当时自然罕见。和大人听说食用新鲜珍珠可以增强记忆力,便每日清晨以珠作食,而且必须新鲜,旧珍珠或是经穿孔的都不能用,以至出现了“海上采珠人,不惮风涛,虽死不恤”的怪现象。在我们参观过程中,解说员还一一介绍了和珅的建筑方面的奢侈故事。可惜的是他为自己精心建造的华丽宅第,只住了短短二十几年,只好用“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来结束自己。对于权力和金钱的贪欲,难以自拔,直至自掘坟墓。嘉庆皇帝在处死他的同时,抄没了他的家产,公布的数字大得惊人,在恭王府内,解说员介绍说:有人计算和珅财产折合白银总数达八万万两之多。又有人计算道:“甲午、庚子两次偿金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和珅完蛋之后,他二十多年所聚敛的财富流入了清朝廷早已空虚的府库,也还是老百姓的一大幸事。
四是律与非律的社会启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其中的社会启示实在很多。和珅成为主持朝政的名公巨卿,并非是他文韬武略,也并没有做过什么丰功伟德,而是因为皇上的宠信。古言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可是乾隆帝恰恰欣赏这一类人,这也正是和珅后来专宠擅权的客观条件。
清代向有贡献的俗例,乾隆帝即位之初,有鉴于贡献无益于国计民生,一度下令禁止。但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乾隆帝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欲望,逐渐把之前的各种规定一概取消。进贡人员范围扩大,进贡时节增多,进贡物品也由原来的地方土产变为古玩字画和金银珠宝。而且对清廷的进贡物品,都须先经过和珅之手。和珅常常把他最喜爱的珍品留下,再把其余送交皇库。这样,很多皇库里没有的东西,他家却有。
和珅的贪欲是在乾隆帝的包庇纵容下不断膨胀的。和珅十分了解乾隆既想当明君、贤君又要大显盛世风光气派的虚荣心理,还尽量不动用国库储备,而是通过各种手段从官商手中搜刮。甚至为此创立了议罪银制度,让有过失的官员以交纳罚银代替处分,许多督抚大员都曾受训这类似敲诈的处罚。就这样,和珅财资索于官吏,官吏取于百姓,人民的血汗钱则不断流入和府的仓库。
对于和珅的所作所为,倒也真有不畏权势的人出现了,比如:当时,阿文成公(阿桂1717-1797)以文勋上士首相为枢府领班时,耻与和坤同列。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时,陕西道监察御史曹锡宝,上疏弹劾和珅的家人,实际矛头指向和珅,结果是乾隆帝下谕斥责“以虚词奏”,捞个革职留用的下场。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和珅的破坏力不在于历敛财富,他之所蓄,都被查抄入宫,不过是为嘉庆当了数十年的钱财管家。和珅的破坏力主要在于他的招权纳贿,严重败坏了吏治和社会风气。嘉庆虽能把和珅的财富查抄,但他却无法查抄和珅所带来的影响。此后,清代吏治腐败的颓局不但未能挽回,而且愈益严重,直到清王朝的终结。《清朝野史大观》评论说:“当时督抚如国泰、王直望、陈辉祖、福施、伍拉纳、浦霖之伦,赃款累累,屡兴大狱,侵亏公需,钞投资产,动至数十百万之多”。某种社会风气一旦形成,则不是短期可以改变的。因此到乾隆末年,“而康雍乾三朝之元气,殆尽所丧于彼一人之手矣。”这是一种悲哀,是一种非律——没有规矩的悲哀。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认真思考和辨鉴。(作者:娄底市人防办纪检组长 朱友成 联系电话:0738-8269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