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凝聚智慧和力量

三湘风纪网   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2012/8/20 15:36:17【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认识与实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据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努力以推动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方向,以推动法治湖南建设为重点,以推动基层民主为突破口,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目前,三湘大地呈现出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良好政治局面。

  发扬民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推动湖南科学发展需要从全省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坚持把发扬民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努力使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尤其是2006年开展的“迎接党代会、共谋新发展”献计献策活动,2008年组织的“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2011年实施的“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2011年推出的《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等,成为湖南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突出亮点,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实践中,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更好地“顺民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顺民意”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任何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于能否反映人民心声,获得人民拥护。省委、省政府认为,这些年来,我省虽然发展很快,但人民群众盼发展、求富裕的愿望还非常强烈。要使改革发展战略决策更加符合人民意愿,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在发展上“求更快”的意愿,按照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湖南的经济自信,推动湖南在发展“快车道”上加速前进;才能实现人民在生活上“求更富”的意愿,真正在加快发展中体现富民优先的原则,在转型发展中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谱写全省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才能实现人民群众在环境上“求更优”的意愿,按照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人民的安全感、稳定感,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好地“集民智”。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智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省委、省政府认为,这些年来,我省在改革发展中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但有的政策措施与实际还有距离,群众还不“解渴”。要使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更加体现人民的愿望、符合实际的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发扬民主,体现“三顾茅庐”的精神,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委政府的真心诚意,能够畅所欲言,做到拉近距离“取到经”;只有发扬民主,增强“众人拾柴”的理念,才能使人民群众主动把推动改革发展的锦囊妙计倾囊相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聪明才智,做到博采众长“取真经”;只有发扬民主,树立“让民作主”的思想,才能在集中民智的基础上用好民智,真正吸纳人民群众贡献的真知灼见,做到推动实践“用好经”。

  ——只有发扬民主,才能使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更好地“保民利”。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大于天,群众利益无小事。省委、省政府认为,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意愿也更加强烈。要使改革发展的重大部署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贴得更紧,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只有发扬民主,才能想群众所想,正确处理“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动员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真正成为事业的建设者、成果的共享者;才能解群众所盼,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使改革发展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才能急群众所忧,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具体利益问题,进一步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真正在“富民”中实现“强省”。

  以“三问”活动开启科学发展新征程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落实这一任务,以发扬民主的办法开好省第十次党代会,推动湖南迈上科学发展新征程,2011年9至10月,省委在全省集中开展了“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三问”活动坚持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为主题,以发扬民主、了解民需、集中民智为主导,以为开好省党代会奠定良好思想基础为主旨,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设了民意“直通车”,得到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成为湖南创新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亮点。

  ——把拜人民为师作为开展“三问”活动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善于思考、最勇于创造,是我们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为此,省委坚持把拜人民为师作为开展“三问

;活动的出发点,把“三问”作为拜人民为师的“大课堂”。在工作中,注意用3种方式向人民虚心请教。首先,广泛发动,表明“拜师”意愿。在媒体上刊登省委给全省人民的寄语,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进行动员,采用“点对点”方式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界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寄发信函5000多份。其次,整合资源,拓宽“拜师”渠道。认真阅处人民群众的来信来函,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在红网开通在线提交、邮件提交渠道,开辟“三问”活动论坛;将湖南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作为“三问”活动工作平台,及时收集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再次,当面交流,体现“拜师”诚意。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召开“三问”活动座谈会,面对面听取建议,省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场答复。“拜师”的诚意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三问”中,共接待群众来访507人次;累计收到各类函件52021件,其中信函2155件、红网在线提交5846件、电子邮件9012件;收到全省基层党建手机信息平台短信35008条;红网“三问”相关内容点击总数5660多万次。

  ——把让人民作主作为“三问”活动的立足点。听取民意还要尊重民意,集中民智更要用好民智。为此,省委坚持把让人民作主作为“三问”活动的立足点,不仅请群众发声,而且把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对策吸纳好、采用好、落实好。在工作中,着力实行“4个纳入”:纳入省党代会的工作报告,将群众提出的对策建议以简报形式送省领导和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参阅,省党代会报告起草组将网络问政、诚信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建议直接写进报告,对普遍反映的意见也注意消化吸收,体现在有关文件中;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对群众提出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和合理的诉求,专题研究,积极吸纳,完善相关发展规划,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纳入各单位各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计划,对具体问题,能解决的尽快解决;纳入各级党政督查部门的工作职责,将省领导批示的有关建议列入督查范围,督促相关部门和市州认真抓好落实。活动期间,根据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对策,编发《专报》272期、《原件呈阅》27件和《简报》31期,15位省领导先后在《专报》、《原件呈阅》和《简报》上作出96次批示。

  ——把为人民造福作为 “三问”活动的落脚点。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幸福,是我们党的职责和使命。为此,省委坚持把为人民造福作为开展“三问”活动的落脚点,从群众反映的热点民生问题着手,对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切实解决。在工作中,注重从3个方面解决问题:对群众反映当前能够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迅速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当前还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拿出方案,逐步予以解决;对群众反映的涉及长远和全局的民生问题,着力优先构建民生问题保障机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以解决。“三问”活动共收到群众关于发展、民生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对策47748条,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民生建设提供了把脉定向的决策依据。

  “三问”活动,“问”出了拜民为师的诚意,“问”出了让民作主的举措,“问”出了为民造福的实效。实践表明,“三问”活动是我省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开好省第十次党代会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推进我省科学发展注入了无穷智慧和强大能量。

  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

  开展“三问”活动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次成功尝试。为了全面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三问”活动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的长效机制,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常态,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重“规范”,使4项政治制度更健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为此,我省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探索其运行机制和有效实现形式。在工作中,着力坚持和完善四项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人事任免权,组织执法检查、专题调研,开展“三湘环保世纪行”、“三湘农产品安全质量行”、“三湘农民健康行”等活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出台《中共湖南省委政治协商规程(试行)》,提出把是否重视政治协商纳入党政领导的政绩考核体系,构建政治协商的督办落实机制,努力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做到协商在党委决策之前、人大通过之前、政府实施之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活动,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乡镇组织选举,依法落实村(居)委会民主选举,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权利。从“海选”到“直选”,我省的基层民主选举发轫于农村、成熟于农村,并推广到城市社区。目前,全省4万余个村委会普遍实行了直选,村民的参选率和满意度达到95%以上。

  ——设“门槛”,使重大问题决策更科学。加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探索建立党委、政府民主决策的长效机制,畅

通省委、省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通达社情民意、密切党群关系的渠道,推进重大决策科学化。在实际决策中,注意把好“5道关卡”:把好调查研究关,完善领导干部调研和下访制度,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民情民意;把好专家论证关,完善听证会、专家咨询、风险评估机制;把好公众参与关,完善重大决策公示制度,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探索网络问政制度,在红网建立网络问政平台;把好合法性审查关,完善法治湖南建设制度,落实职权法定的要求;把好集体研究关,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这“5道关卡”,为推动重大问题决策走上科学化轨道起到了积极作用。

  ——晒“流程”,使党务政务公开更常态。公开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此,我省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定《关于在全省党的基层组织推行党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对党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进行规范,同时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居务)公开和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在实践中,注重开辟“3条渠道”:通过新闻发布来公开,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准确、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通过组织活动来公开,认真开展党政干部履职“双述双评”活动,完善市州、县市区委书记和部门党组(党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制度;通过制度保障来公开,建立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基层事务公开。2011年,全省召开新闻发布会600多场次,全省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和事业单位职代会建制率达到100%。

  ——接“地气”,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密切。开展密切联系群众的主题活动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我省十分重视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的主题活动,建立和完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工作中,着力开展了“3个活动”:开展“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活动,根据全省中心工作,组织机关干部驻村(社区)入户,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进行结对帮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开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不断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大接待、大走访、大排查”活动,进一步畅通民意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活动中,全省共派出工作组2.6万余个,23万名机关干部走进基层,走访群众94万余人,为民办实事8万余件。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可以相信,随着凝民心集民智聚民力长效机制的建立,我省民主政治建设将进一步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进一步得到迸发,三湘儿女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道路上将走得更远更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