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服务群众“八句话”

娄底廉政网   王谦   2014/4/10 16:12:48【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作为乡镇基层干部,天天在基层,时时与群众打交道,基本的良知,乡里乡亲的情感,加上最直接的责任,让大部分干部确实真心实意想替群众干事,想让群众满意。虽然讲一人难满众人意,但当干部就是要努力让绝大多数人满意。怎样努力呢?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摸爬滚打中琢磨了一些心得体会。这些体会,或许用八句农村的俗话就可以概括。
  第一句话:“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会讲老百姓的话语。
  怎么讲好老百姓的话语,有人总结了一些要领,如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聊乡亲们关心的话题,记住群众的名字,等等,都是一些好的诀窍。我个人的体会,要做到三个“有”:第一是要“眼中有人”,说话要看对象,要研究老百姓,要知道老百姓想知道什么,想解决什么问题。第二是要“肚中有货”,我们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把抽象笼统的“东西”变成老百姓的活生生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告诉老百姓,路该怎么走,活儿该怎么干,有了困难咋解决。第三是要“心中有情”,要真心对待群众,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只有拿群众当家人,才能对群众用真情,工作才会充满激情。做到了这三条,就会说老百姓的话,我们说的话老百姓才会懂、才会拥护。
  第二句话:“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要广纳老百姓的智慧。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的意思是一个人的主意会有缺陷,两个人就会考虑的更周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就是这个意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的理解是,作为基层干部,要有心为群众去办事,要办好事,必须到群众中去。群众中有很多能人,实际工作中,很多问题我们不能发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老百姓能发现,我们不能解决的,土办法往往很凑效,老百姓有办法解决。因为老百姓情况熟、底子清。同时,注重采纳老百姓主意,一方面能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激发他们主人翁的精神,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另一方面会让群众觉得干部是真心为老百姓办事,无形中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在感情上更能接受,往往会事半功倍。
  第三句话:“我敬人一尺,人敬我一丈”——要尊重老百姓的诉求。
  群众工作归根结底是与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在基层工作中,的确有一些干部对地位高、金钱多、名气大的人崇拜有加,而对务农的、做工的、从事服务业修理业的人却不怎么看得起,对家人、老板、朋友关注多,农民、贫困户走动少,这些或明显或隐晦的心理,影响了与老百姓打交道的态度,削弱了做群众工作的效果。过去我们不少基层干部,把信访户当麻烦,把维权者当刁民,在脑海里几乎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不知不觉就形成了居高临下的眼神,忘记了“倒一杯水”的基本礼节。可往往就是横瞟这一眼,少倒这一杯水,却关上了一扇平等交流的门,堵住了一条以心换心的路。
只有真心尊重、换位思考,这样去做老百姓的工作,特别是对待信访群众,看问题的视角和交往的方法才能不断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第四句话:“走入千家门,才知人生苦”——要体恤老百姓的艰难。
  我们常讲,群众至少有“四最”,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畏,同时也最可怜,因为他们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差,生活质量低,其中还有不少特殊的困难、弱势的群体。比如农村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不少老人们的养老和孩子们的教育,处在艰难的境地。为此,我县创造性地开展了“二帮一”帮扶活动,由一名县直干部和一名乡镇干部共同帮助扶持一名(户)困难群众的活动,强调干部必须入户,具体怎么帮扶,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条件自行掌握,但决不能搞成一次性的访贫问苦活动,决不能搞成简单的送钱送物,必须真心实意地为帮扶对象解决实际困难。许多帮扶干部反映,这样做不唱高调,不图形式,最务实,不管能力大小都可以参与,没有太大压力,群众也感到很亲切,很欢迎,最能收到实效。
  第五句话:“多讲龙上水,少议蛇钻眼”——要净化老百姓的思想。
  “多讲龙上水”是我们双峰一句地道的土话,意思是要多讲鼓劲的话,少讲泄气的话。用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就是要多传播“正能量”。引用到这里,是说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除了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也还是要大力教育群众、正确引导群众,以消除社会戾气,凝心聚力谋发展。我们党的惠民政策好,为什么老百姓意见还不少呢?为什么还有人“端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呢?这说明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还很薄弱,效果不够好。别看现在的媒体发达、资讯方便,如果不去宣讲政策,农村老百姓大多没有主动了解的意识,对具体的内容并不清楚。真正和他们去讲,去聊这方面的东西,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记得中央连续几个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出台时,我们带着报纸和一些相关资料到村里的党员组长、村民代表会议上宣读,大家听得认真,讨论提问也很热烈。每个村办的宣传板报,过往行人总要停下来看看。过去农村的有线广播都早消失了,但农村远程教育、电脑上网的这些新平台,如果运用起来,应该会有效果。
  第六句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建好为老百姓办事的队伍。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能人经济;农村发展,很大程度上靠能人带动。在基层农村,不乏“选准一个支书,带活一个班子,富裕一方经济”的事例。我们梓门桥镇的白山村地处偏僻的角落,上世纪90年代,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没有半点集体经济,村民住的是土砖房。1995年,村里推选了一名叫彭沂浴的老党员任党支部书记,带头苦干加巧干,十多年时间里办了一矿四厂,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全村工农业产值9000万元,增长了30倍;村民人平纯收入8300元,增长了8倍,更可贵的是产业结构及时转型升级,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级生态村和省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十大明星村”。
  第七句话:“吃到嘴才是肉,赚到手才是钱”——要多找让老百姓增收的门路。
  千条理,万条理,发展才是硬道理。群众最讲实惠,你让他赚了钱、增了收,自然信服你、支持你。如何帮助老百姓增收呢?过去我们基层政府习惯于搞行政命令、包办代替,一阵风,县乡两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强迫农户搞秋冬播、种油菜,后来又一股脑办小水泥厂,每个乡镇政府办几个,全县办了三四十个,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不符合自然环境和市场规律,最后行不通。所以我觉得,基层干部要做的,主要是提供好的环境和保障,提供一些基础平台。像我们双峰县这几年加大县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聚,吸引了50多家企业,让近3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就都很可观。
  第八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为老百姓服务的制度。
  为民服好务,制度是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需要好的制度来保证。在建立为民服务制度方面,我们梓门桥镇近几年探素建立了四个方面的制度。第一个制度是一线锻炼制度。我们提出了“在实践中学习、到一线去锻炼”的响亮口号,将全镇所有的党政成员、副科级干部、站所负责人及责任区干部一一挂点联系到村,分别担任联系村指导员、村一支书或驻村干部,并将工作职责和联系电话向基层群众公示。在一线锻炼的过程中,完善了干部定期下访制度,确保每周到联系村走访一次以上,每季到辖区内农户家走访一次以上,并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解难”活动。第二个制度是“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制度。建立镇、总支、村、组四级群众工作服务网络,镇里设立群众工作办公室,总支设立群众工作站,村设立群众工作组,村民小组选聘群众工作信息员。突出干部力量和工作重心向村组一线下移,按照“全面推开、突出重点、对口安排”和“党政部门包难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技术部门包专业村”的原则,向全镇65个行政村派驻了群众工作组,选聘了65名村级信息员,每个村民小组配备了一名信息员,村组信息员每日向镇群工办、总支群工站报送一次社情民意,突发性事件即发即报,确保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听得到群众呼声,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妥善解决。第三个制度是民生服务制度。我镇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在镇在机关建立 “镇民生服务中心”,在65个村全部设立“村级民生服务超市”,出台了《干部全程负责服务群众制度》,按照“只要方便群众就办、只要群众授权就代”的原则,为群众提供社会救助、医疗保险、涉农补贴、矛盾纠纷调处等方面的代理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将该办的事办好。今年以来,我们共代理群众事项526件,办结526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以上。第四个方面的制度是群众评判制度。“干部队伍状况究竟怎么样、干部为民服务到底好不好”,我镇把评判权交给广大村民群众,将群众的反响作为检验的第一标准,全面推行以“村常任干部、驻村干部和村一支书向辖区内选民述职”为中心的群众评判机制,通过座谈讨论、问卷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将干部的年度履职情况“亮”出去,把群众的评价意见“收”回来,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镇村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上述四项为民服务制度,增强了镇村干部对农村“急、难、险、阻”等焦点问题的把握和处置能力,增长了镇村干部发展经济、维护稳定、为民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也提高了行政效率,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