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是指走一段路程的最后部分,引申意义为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政策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离老百姓总有一小步。具体表现为政策“走在路上”,服务“停在嘴上”,实惠没有“落在身上”。“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显得必须而紧迫。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坚强的后盾,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弄虚作假、作表面文章,以赢得上级肯定和领导满意,一味取悦领导,把领导的喜好做为行事的准则,对待群众的问题则避重就轻,片面认为“想到”就是“做到”、“能写”就是“会做”,计划措施很周密,却不注重深入实际抓落实。凡此种种,表面热热闹闹、兴师动众,实际效果却不明显。二是官僚主义。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饱食终日,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独断专行,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三是享乐主义。在精神状态上,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把个人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事情多做一点觉得吃亏,待遇稍差一点满腹牢骚;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奢靡之风。主要表现为铺张浪费、挥霍无度、大吃大喝、生活奢华,一味追求大气、洋气和豪气。一味追求更豪华、更高档的享受,是为享乐主义。
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沉入群众中去“接地气”,深入到“最后一公里”去解决民忧民难。要杜绝宅在办公室里想问题、造思路、搞指挥。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深入基层一线的过程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问题下去、带着责任下去,要能够与基层干部群众打成一片、连成一体,将基层一线作为改进作风、解决问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