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领导干部在廉政党课上语重心长地说:“我国有句古训叫‘知止不殆’。‘知止’,简单地讲就是知进退、明去留;‘殆’,意指危险。‘知止不殆’就是指清楚在哪里可以停、何时停,晓得在何处可以息、何时息,这样才能远离危险。因此,领导干部就当时时、事事、处处谨记‘知止不殆’这句古训。”这位领导的话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知止”是一种素质、一种境界、一种修养,蕴藏着很大的智慧。老子《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唯“知止”方能终身不险,唯以“知止”为始,方能以“得”为终。所谓“知止”,其实就是“知其所止”,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有自知之明,事事适可而止,适时放手,珍惜今天的拥有。在现实生活中,诱惑就在眼前,教训就在身边,如不重视修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背离道德规范,甚至违反党纪国法,一失足成千古恨。
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国人都争着买鱼去送他,但公仪休却一概不受。其弟就问他“夫嗜鱼而不受者,何也?”他回答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因为公仪休明白,国人送鱼必有所求,如不知止,势必会影响将来处理公务的公平、公正。
清朝刑部大臣冯志酷爱书画,一次有人送他一幅宋拓牌传,他却原封不动地退回。属下劝曰:“何不打开一看?”他说:“这种宝物,一看便会爱不释手,不如尽封其眼,断其诱。”
领导干部要做到“知止不殆”,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心存浩然之气,不断锤炼党性,加强道德修养,远离、扬弃和抵制低俗、庸俗的不正之风,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原则坚守。其次,要自省自警自重。领导干部要保持清醒头脑,“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反思检点自己的言行,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我克服私欲和杂念,有效消除自我迁就、自我放纵心理。第三,要增强抵御侵蚀的定力。定力是把握自我、规范行为的笃定刚毅的意志力量,是人生的智慧和精神品质。加强干部作风能力建设,就要把培育和提升定力作为重要内容,争取敢做事、做成事、不出事。心态与定力好,自律意识就强;心态与定力不好,各种潜在的不健康意识和欲望就可能膨胀。只有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以平和清静的心态对待名利,以科学健康的心态对待工作,以知足的心态对待生活,以敬畏的心态对待党纪国法,对于各种诱惑、欲望和侵蚀敢于说不、勇于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