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对课堂内容课外补、打击报复不参与有偿补课学生等严重违纪、败坏师德的行为进行重点查办,实行“零容忍”;各地教育部门严格教师管理,畅通和公开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7月4日 人民日报)
教书育人本是一项光荣神圣的职业,不仅要求从业者要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有高尚的师德。我国古代《礼记•文王世子》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之说。然而作为教书育人的却丧失了对自我的教育,缺少了个人意识上的法纪约束,为一己私欲的的思想就如同天崩地裂般坍塌;沦丧了个人修养上的道德束缚,为一己私利的行为就如同洪峰过境般高涨。
由此可以联想到那些腐败分子,在假惺惺地吆喝守规矩讲纪律的同时又肆无忌惮地干着违法乱纪的勾当。落马的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台上高谈理想主义,台下却丢弃党性原则;人前大讲纪律和规矩,人后却不收敛不收手;阳光底下大谈廉洁;阴影下却大肆敛财,对外严责身边工作人员,对内却骄纵亲属子女。缺乏对自身的教育,丢失了人格与官德,最终就跌入万丈深渊。
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是遵循做人的第一要义。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全面深刻地阐发了加强人格修养的意义、内涵与方式,并指出共产党员要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格优良、政治坚定的革命者。中央也一再强调,对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然而有些人对自己的教育都把握不准,谈何去教育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上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严以修身“置于“三严”之首,可见人格修养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力量之源,也是领导干部提升素质的动力之本。人格修养是一个人做人的品格,包含现实的、有特色的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作风的长期积累的过程,换言之,就是体现一个人本真的“底色”。所以,对自身的教育,没有人的品格修养作为根柢,也不尽然长久,从这个角度来说,怎样做好一个人,也是人立足于世的基础、干部做事做官的先决条件。
提升自身的官德修养是恪守行业的重要标杆。官德是为官从政的灵魂魂,学怎样做人不易,学怎样做官更难。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以来,官德为民德的缩影,而“官风”是民风的导向,两者相辅相成。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服众才是为好官的标准,官德的修养,旨在为民、求实、廉洁。为民是官德的目标,为私是对官德的亵渎;求实是官德的前提,不作为是对官德的侮辱;廉洁是官德的底线,而腐败是对官德的践踏。“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习总书记对于怎么样当好干部提出的标准,标杆已经设定,关键在于实施,作为党员干部,自觉对照实践,努力达到这个标准。
在“育”人之前要先“育”己,在修“格”的同时要守“格”,在崇“德”的同时要扬“德”,时刻谨记“三严三实”要求,加强对自身的教育,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湘乡市月山镇纪委 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