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的一句平常话,讲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总书记用如此通俗易懂、富有魅力的话语,阐述如此深刻的大命题,令人感动,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和施政风格。这番话蕴意丰富、启示深刻,值得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思考。
其一,这是对党员干部应有的宗旨意识的提示。它提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地领导干部,在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候,要牢记我们是谁的党,不能模糊甚至忘记是在为谁发展、发展成果应该由谁来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不能少了广大“老乡”的身影,不能忽视“老乡”最基本的利益诉求。翻开历史,无数事例证明,每一次尊重并实现“老乡”合理合法的诉求,他们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正能量,以无穷的智慧和勤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反之,则会使我们国家付出巨大代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容不下半点敷衍,来不得一丝马虎。
其二,这话强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总书记用上“关键”两字,表明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深刻认识,对工作成效衡量标准的清晰把握。连续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主题,再次强调“必须固本强基,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国之力持之以恒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实现中央决策部署,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中,“老乡”绝不能缺位,不能忽视“老乡”的感受,更不能剥夺“老乡”的正当权益。在制定、实施政策前,多问问这样的政策“老乡”满意不满意。只有心中有“老乡”,“老乡”心中才会给我们留下空间。
其三,这是对党中央始终致力于改进政风作风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以通俗质朴的语言形式直接告诉全党同志和人民群众,中央始终如一地转作风改文风的坚定决心。中央领导亲力亲为,已在全社会起到垂范作用。但是,各地仍不时曝出领导干部失范事件,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形象,令人扼腕叹息。古语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希望现在“上”所力倡力行的“为民务实”之“好”,能被各级领导干部真正“甚”起来。
其四,这话概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和目的。如果把小康社会比作一只木桶,那么农业、农村、农民就是木桶上的那块短板。如果农民没富起来,国家会基础不牢,农民没进入小康,小康社会建设就是空中楼阁。只有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中国的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