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年底突击修路,钱何时花到刀刃上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5/12/8 16:15:38【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每到年底,一些地方的城区道路,又莫名其妙开始翻修。一些道路明明还好好的,没什么毛病,但是,一夜之间就被扒了层皮,然后,重新再铺一遍。究其原因,年底花钱大冲刺是其中之一。年底突击花钱年年“卷土重来”,需要从预算制度上找原因,但同时,一些部门一旦钱“花不完”,就习惯于把公共资金砸到突击修路等基建工程上,这其中也反映出官员政绩观的扭曲。

其实,相较于突击修路这些面子活,一些民生领域其实更需要公共资金的支持。比如最近引起舆论争论的南航“急救门”,不仅展现出一些机构及其人员的官僚与冷漠,同时更暴露出我们急救体系投入的不足。

在南航“急救门”中,患者的搬运问题为何引起各方推脱,因为要把一个成年的重症患者搬下陡峭的飞机舷梯,是一个高风险的活。有外科医生事后就指出,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安全完成患者搬运,必须要有一个急救车组,即1名急救医生,1名护士,1名司机加1名担架工。

但实际上,很多急救车把护士给省掉了,让司机承担一部分担架工的工作,这样一个车组就只有2个人。如此一来,一些困难较大的搬运往往就难以完成。

急救车人员安排不足,背后是资金投入的不足,因为如果按一天三班倒算,一辆急救车标准的人员配备至少在12人以上,而北京目前一个急救站2至3辆救护车,只配备16名工作人员,这就是说,要真正满足各种急救的要求,目前人员恐怕得翻一倍,这无疑需要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

尽管政府近些年加大民生投入,但仍有太多的民生领域都在缺钱,改变这一局面,靠涓涓细流般的财政投入是不够的,民生领域同样需要花钱的大手笔,填平积重难返的历史欠账,什么时候,也能在这些领域来一次“突击花钱”呢?

——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