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党建基础标准化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全面发展

    2015/12/28 15:01:14【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jpg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傅奎(左二),市委书记龚武生(左一)在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右二)等陪同下检查涟源市杨市镇孙水河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黄超摄


1.jpg

涟源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建明(左一)在石马山镇大丰村指导精准扶贫。黄超摄

今年以来,涟源市按照“争创党建新业绩、争当发展开路人”的工作思路,以制度、阵地、班子、队伍、事务“五位一体”的党建基础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创建活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以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执行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章立制,约束硬起来。一是着力制度完善。强化问题导向,依据新形势新任务完善制度设计和内容。对农村党组织主要完善“三会一课”、“双述双评”、“四议两公开”、岗位承诺、值班坐班、周例会、全程代理、财务管理等8项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党组织主要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等制度。二是推进制度创新。把握基层党建规律,在全省率先出台数项基层党建相关制度,如《村定补干部管理办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和使用办法》、《村干部报酬管理暂行办法》等,对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诫勉退出、报酬奖励作出明确规定。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既好用又管用,既能管当前又能利长远,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三是确保制度效果。实行“一项制度、一次轮训、一个本子、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联动机制,确保制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市委组织部统一印制便民服务、组织生活、村民议事、“四议两公开”4种记录本下发至每个基层党组织。基层党委每季针对制度执行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列出问题清单,督导基层党组织抓好制度执行问题的整改落实。
完善阵地,功能实起来。“一个村部一面旗”。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市乡村三级累计投入近2亿元,实现全市908个行政村村级活动场所全覆盖。落实值班制度和全程代理制度,在各村之间开展办公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五个中心”标准化竞赛活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了涟源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城市社区办公服务场所全部改造升级,建成“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把社区打造成党群议事、宣传教育、就业指导、文体活动、帮扶救助、矛盾调处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更便捷。采取以奖代投方式推动20个乡镇办事处机关和47个群众工作站“五小”设施全部提质升级,把关心基层的各项要求体现在细微处、落实在行动中,乡镇干部吃得放心、住得舒心、工作安心。
建强班子,责任担起来。一是选优训强。注重在换届时选配思想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党员担任村两委负责人,206名优秀人才从中脱颖而出,届中陆续调整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书记15人。实施“领头雁”工程,采取示范培训、送教下乡等方式,每年开展一次基层党组织书记轮训,个人素质和履职能力明显提升。二是管理到位。着力规范村(社区)干部工作方式,开展“亲情式”服务,推行“五必到五必访”工作法,并固化为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职尽责,解决群众急难怨盼的事情。制定出台《村社区承担公共事务目录》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规程》,把村(社区)干部“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集中开展整治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9起,党政纪处分35人,开除党籍5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
管好队伍,作用强起来。一是严把入口。坚持政治标准,严格要求,规范程序,防止“带病入党”。坚持“2343”工作法和“六个不发展”原则,对发展党员工作各个阶段、25个环节进行细化,制定流程图,明确每个步骤由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什么时间完成、谁来督促检查等具体要求。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对发展过程的每个环节登记备案,对入党志愿书编号管理,做到可查询、可定位、可追溯。二是守住岔口。对党员实行积分制星级管理,把党员日常行为分为5大类25条,按照“一定二评三公开”的方式,在家庭门楣上挂出岗位牌,亮出星级,党员履责到不到位,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体现在评分里。同时,开展“六个清查”,2名不履行党员义务的党员作自行脱党处置,12名参与、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党员作限期改正处置,对党员管理不严的2名党组织书记进行诫勉谈话,真正让不发挥作用的党员无处“藏身”,让不过组织生活的党员无法“任性”,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三是畅通出口。列出16条标准,在规矩从严、程序从严、责任从严“三严”上要求,向认定从实、措施从实、历史从实“三实”处着力,认真处置不合格党员,真正把那些信仰不坚定、立场动摇、宗旨观念淡薄、消极懈怠、纪律散漫、品行不正者清除出党。在党员秋冬训中,全市一共评议处置不合格党员559名,其中472人限期改正,65人作劝退处理,22人作除名处置。
规范事务,民心聚起来。一是保障有力。全年党建工作经费达到8000万元以上,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提高到村均8万元,严格落实“一定三有”政策,逐年提高村干部误工报酬补贴和离任村主干困难补助,分别拿出270万元和55万元为村定补干部购买养老保险和小额团体保险。通过持续加大投入,在全市构筑了人、财、物“三位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了硬件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夯实了基层基础,形成了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化群众工作组工作。在娄底市率先构筑市乡村三级群众工作网格,引导党员干部把心融入群众,把根扎进基层,把家搬进农村。每年抽调精干人员,组成950个群众工作组,每月固定3天时间进村集中工作。群众工作组带着浓厚的感情联系群众,帮助建强班子、建立议事规则、推行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理顺了群众情绪,化解了基层矛盾。共发放《便民联系卡》35.8万张,走访群众15.5万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550多条,排查矛盾纠纷8800多个,解决实际问题5850多个。三是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服务“红色网格”,实行精细化管理,开展“党旗飘楼栋、服务千万家”为主要内容的“美好社区”创建活动,社区党组织核心服务作用进一步凸显。推动机关5220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带头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全方位参与社区日常工作,为居民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余件,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四是深化村级财务管理。理顺村级财务管理体制,出台了村级财务“十不准”规定等制度,特别是针对部分村党组织软弱涣散、落实民主管理制度不彻底、个别党员干部作风形象较差的情况,今年开展了规范村级财务专项行动,共完成223个重点信访村的财务清理,查处违纪金额254.5万元,立案查处违纪违法村干部54人,154个村实现了息访登记,从根本上化解了基层信访难题,维护了基层稳定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