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叫压岁钱,是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用红纸包裹的钱,表示长辈对小孩的爱,希望红包给小孩带来新年好运。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兄弟姐妹多,但是母亲总是想方设法早早准备大年三十晚给孩子们的压岁钱,记得大年三十晚上,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谈着一年的收成、聊着来年的规划、憧憬着新年的希望。在孩子们睡觉前,母亲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给每个孩子一个红包,不忘对每个孩儿叮嘱一句:“要好好读书呀”,然后,我们怀揣着母亲的爱、母亲的祝福进入梦乡……那时的红包,是母亲用剪刀在一张比较大的红纸上裁下一小张长方形的红纸,比照纸币的大小,折成一小长方形,然后用饭粒当浆糊,将小长方形红纸的两边一粘,一个两头不封口的红包就做成了。因为红纸比较薄,纸的质量也不是很好,很容易断裂,所以那时的红包不怎么精致,常常有饭粒补粘除接口外的痕迹。红包里装的钱,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毛、两毛、伍毛,这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条件的好转发生的变化。那时的我们,不管红包的好次、更不管红包金额的多少,放到自己贴身的口袋里揣一揣,新年开学时高高兴兴地将一毛或几毛的红包压岁钱交给老师当学费。
后来我有了自己工作,有了自己的家,每年的春节我也会给我的长辈、我的孩子发压岁红包,金额100至200元的样子,目的是传承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孩子们、老人们高兴。其实在中国许多的家庭都是这样的。红包,作为承载亲情的载体,中国已存在了许多年,它确实给家庭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已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习俗。
不知从何时开始,红包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红包的外表越来越精美漂亮,有印字的、有烫金的、有大的、有小的,尽你所需,样样有;最主要的变化,是红包内容的变化,红包内装的钱,有从几千元、几万元直至几千万元。象这样的红包已蜕变成了某些官商之间权力与利益博弈的资本、官场擢升的手段、为民办事的筹码、干违纪违法事件的动力等等。只要有利害关系,只要有利用价值,不管是不是自家亲人,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当然认识的更好,不认识的千方百计找中介人引见,不管是节日还是平常,当然是节日更“理直气壮”,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送红包。有用公款送红包的,有用私款送红包的,为的就是要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有了送的市场就有受的市场,在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内,有经不住红包的诱惑、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的人,于是,就有党的干部甚至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倒在了“红包”这毒药上,接了别人的红包就用手中的公权去干违纪违法之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老虎”、“苍蝇”就是有力的例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几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反腐败、抓作风建设工作的深入,搞腐败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如微信红包、网上购物送礼、送购物卡、送银行卡等花样百出。中纪委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来临之际都会向全党发出廉洁过节的警示文件,意在唤醒全党的廉政意识,让节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
春节将至,表达祝福、希望的红包仍然是许多家庭的孝敬老人、鼓励孩子的一种方式。这是红包在发挥传递家庭亲情、传递爱意的作用。不让红包充满铜臭味,不做“双面人”干部,这需要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自觉履行廉洁自律准则,不忘宗旨意识,牢记使命意识,不做变味红包的行者、受者。(李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