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福建谈话函询367名省管干部

中国纪检监察报   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池世銮 杨雅荣   2016/8/11 10:03:16【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不久,有群众反映福建省厦门市统计局一名处级干部在某社区业委会兼任会计并领取补贴。“经调查,该干部确实有兼职行为,虽然没有领取补贴,但时间长了,还是可能出现违纪问题。”摸清情况后,市纪委驻市统计局纪检组组长舒斯华找该干部谈话,没想到却碰了“钉子”,当事人认为“小题大做”。

纪检组向局党组汇报后,统计局党组立即成立以党组书记为组长的谈话小组,再次找当事人谈话,既肯定其热心参与社区事务,又申明禁止兼职取酬的规定,帮助其认清自己行为可能触碰纪律底线。经过二次谈话,当事人诚恳认错,主动上交书面说明,并辞掉了兼职。

像舒斯华一样,开展廉政谈话提醒,已成为福建省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日常性工作。福建省纪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4年初开始,福建省就在全省着手实施廉政谈话和函询提醒机制。中央纪委提出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后,这项工作推动的力度明显加大。

“各级党组织对那些有反映、有苗头性问题的干部,该担的责任要担,该得罪的人要得罪,该谈的要谈一谈,提醒一下,说得重一点,不要等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这才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现在你批评、提醒,他可能心里不高兴,但将来会感谢你。”在福建省纪委九届七次全会上,省委书记尤权语重心长地说。

福建省纪委出台多项具体制度,确立了“三个优先谈”的原则(即初次反映且问题轻微的优先谈,反映新提任领导干部思想工作作风问题的优先谈,发展潜力较大的年轻干部和反映问题比较笼统的优先谈),使谈话重点更加突出,实效更加明显。

为了防止走过场,福建省纪委要求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实施廉政谈话提醒中,不能简单地“一谈(函)了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细致审核被谈话、函询对象的说明材料,对存在的疑点,采取“抽丝剥茧”、外围核查等方式,对确实存在的有关问题,严格依纪依规进行处理。今年以来,省纪委在谈话函询中发现省管干部存在问题的占19.39%。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谈话函询中发现的问题数也大幅提升,有效遏制了一些问题线索的流失。

有问题早发现,有病早治疗,轻则纪律教育,重则纪律处分。通过谈话提醒,红红脸,出出汗,让党员领导干部知耻知止,心存敬畏。福建省纪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坦言:“有的同志在接受谈话时当场面红耳赤,感到羞愧难当,有的甚至流下悔恨的泪水。”

接到某高校一名领导存在收受购物卡等问题的举报后,纪检监察机关立即对其实施廉政谈话,当事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懊悔不已,真诚悔过,表示尽快退缴物品,认真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工作。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纪委还注重把廉政谈话与执纪审查有机衔接,政策把握上做到宽严相济、区别对待。对那些能够主动交代问题、认错态度好、事后积极整改的,能提醒的提醒,该诫勉的诫勉,可以给予轻处分和适当组织处理的,尽可能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2015年,福建省共开展谈话函询5808人,其中省管干部171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实施谈话函询6816人,其中省管干部196人。通过早发现、早提醒、早处理,使一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党员干部受到教育和警醒。

“这是一场腐败与反腐败的‘角力赛’,谁跑在前面,谁就会取得胜利。”福建省闽侯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李充表示,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工作量明显增加,每天都是满负荷运转。今年上半年,该县已对31名党员干部进行谈话函询。(记者 陈金来 通讯员 池世銮 杨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