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在一家企业上班。那是一家二十四小时连轴转的企业,机器不能停,人员不能缺。但正像人工作久了容易疲劳一样,机器运行久了也容易出现故障。所以企业每年都要安排二十来天时间集中检修设备,我们称之为大修。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将上千台设备“听诊”一次,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因此,大修的日子里,很多人吃住都是在车间,常常连续几天睡不了一个安稳觉、看不到家人,甚至不能好好洗一把脸。可就是这样,从来没有听到哪个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更没见到哪个到车间、厂部去要奖金和加班补助。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点把大修搞完、早点让设备投入生产、早点为国家做贡献。
一个机缘巧合,我调离了企业,进了行政机关。或许是工作性质不同,或许是时势发生了变化,或许是我看人看事的角度有了改变。总之,我很少看到企业大修那样火热的场面了,很少看到参加大修的工人那种近乎亢奋的精神状态了。诚然,我的周围不乏兢兢业业者,不乏一心为公、废寝忘食者。但是,萎靡不振的身影也经常可见,叫苦喊累的声音也随处可闻。一些同志只要工作任务稍重一点,就叫苦不迭,就伸手要加班补助。还有少数同志,一旦待遇没有解决,就认为组织亏待了自己,该干好的工作也不干了,与组织讲价钱谈条件。更有一些同志,原本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工资待遇一分不少,也就乐得轻松。凡此种种,都是没有奉献精神的表现和结果。
我常常想,奉献,这种过去我们视若珍宝的精神品质,是何时与我们渐渐疏离的?我们又有多久没有想起她了?我们还能让她回到我们身边吗?
“两学一做”活动中,最后一个专题讨论叫做“讲奉献,有作为”。她作为“四讲四有”中的最后一条,确实有最终指向作用,无论是“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还是“讲道德、有品行”,最终都要落到“讲奉献、有作为”上来。而在“讲奉献、有作为”两者之间,“讲奉献”又是“有作为”的前提条件。试想,一个没有奉献精神的人,何谈有所作为?遑论积极作为了。
治顽疾必用猛药。要让久违的奉献精神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从个人层面说,学习教育必不可少。要通过生动鲜活的学习教育,让大家从内心里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永远保持跟党走、与党同步的状态。从党和政府层面说,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 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个好干部的标准选人用人,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狡猾者得势,特别是不能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同志流汗又流泪。要建立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当前,政府机关最大的弊端是缺乏有杀伤力的考核措施,除了年终评先评优,对于那些不想“进步”的同志,再没有别的制约措施了,以至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甚至干与不干都一个样。如此,谁还会去追求工作质量?谁还会去注意单位形象?谁还会傻乎乎地奉献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科学有效的国家公职人员考核评价机制,畅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从社会层面说,要营造大力倡导奉献的氛围,让甘于奉献的同志受到尊重、看到希望、尝到甜头。整个社会风气、价值取向就是由无数的个体喜好形成的,全社会讲奉献、尊重奉献的人多了,不奉献、讲价钱的人自然就少了。
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请记住:无论是八十年代的工厂大修时期,还是当下的深化改革时期,奉献,都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字眼,都是我们要保持的永恒姿势,我们人生的字典里应该永远珍藏着“奉献”二字。(娄底市工商局 段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