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周永康被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加上此前落马的周案涉案人员李春城、李崇禧、李东生、王永春、蒋洁敏等人,通通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周案尘埃已定,但是教训惨痛。纵观他们的堕落史,他们一步步由不当利益集团演变成了藐视党纪国法的犯罪集团,正是他们那种不正常、不健康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才造成了今天不可挽回的局面,不仅自己身败名裂,也给党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此案令人心痛,更发人深思: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同事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呢?
孔子有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先贤睿智的话语穿透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时光,斑驳了岁月,却牢牢地彪炳在我们为人处事的道德词典上。从今天的眼光看,这无疑是我们为人友、与人交所需的准则和标尺。做君子,拒做小人,不仅是我们加强人格修养的内在需要,也是我们处理好集体内部人际关系,促进集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构件。
做君子,是正直为人的门槛。
君子是修出来的,不是清谈出来的,只有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才会踏入正直的门槛。战国时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并对献玉的人说:“你的宝物是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如何!”子罕身居高位却能把“不贪”当作宝物,实在是君子的典范,正直的楷模。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陶渊明、魏征、海瑞、孔繁森、任长霞……这些妇孺皆知的名字,以他们的君子行为给正直下了最好的注脚。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如果正直的人占了主流,它会朝不正的方向发展吗?
拒做小人,是人格升华的必经之路。
唐贞观名将薛仁贵在尚未得志之前,生活困窘,全靠王茂生夫妇经常接济,他在受封“平辽王”后,身价百倍,前来王府送礼祝贺的文武大臣络绎不绝,可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来的两坛清水,他当场喝下三大碗清水并当着众人的面感谢了王茂生夫妇。换做势利的人,也许就装作压根不认识王茂生了,在君子与小人之间,他选择了前者。薛仁贵拒做小人,才有了他人格的自动升档,才有了今天“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美谈。
人不可能生来就是君子,但只有拒做小人,才有可能成为君子,才有可能让自己人格升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成自身与集体的发展。
做君子,拒做小人,是集体发展的刚性需要。
一个集体能否得到发展,同事关系是否健康、和谐影响巨大。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宽广,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试想一下,如果集体里有人结党营私,背后给人下套子、捅刀子、整幺蛾子,这个集体的生活、工作氛围会好起来吗?集体会有发展吗?我想,如果真到了这一步,恐怕是人人自危,互不信任,导致集体一盘散沙,集体的业绩能上去吗?只有大家坦诚相待,做君子,不做小人,集体才会风清气正,才会有凝聚力、有战斗力,才会得到蓬勃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这其实给我们今后怎样处理同事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明确地指明了方向。我想,在这个时候,我们再重温一下孔子在《论语》中说的那句话,是不无裨益的。 (陈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