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葛健豪:用一生演绎革命传奇

娄底日报   刘群   2017/6/6 11:41:45【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编前语】 为了进一步引导全市人民弘扬和践行良好家风家教,共创文明城市与幸福家庭,今年5月开始,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娄底日报社在全市开展"娄底家风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并在本报开辟"娄底家风故事"专栏,通过弘扬娄底历史名人、草根家庭的好家风故事,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家风家教新风尚,达到党风廉、政风清、学风正、民风淳的美好境界。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征文投稿邮箱:ldrbzzb@163.com,文后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及联系电话)。

相信大家对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富春这4个人的名字不会陌生,他们为我党的创立和党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然而,提起“葛健豪”这个名字,大家也许并不熟悉,她是蔡和森、蔡畅的母亲,一位土生土长的双峰人。她虽然不是共产党员,却对党的革命事业具有无限的忠诚,并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革命行动培育和影响了我党一批杰出代表,她的一生都在演绎传奇。

凭吊先烈英灵,激发子女革命之志。葛健豪,原名葛兰英,1865年出生在双峰荷叶桂林堂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鉴湖女侠”秋瑾婆家在荷叶,葛健豪被秋瑾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智仁勇兼备”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1907年,在得知秋瑾在浙江绍兴就义的消息后,葛健豪悲痛万分,但她没有被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所吓倒,而是带着孩子们去凭吊秋瑾英灵。从此以后,葛健豪更加注重以秋瑾的革命之志和爱国之行勉励自身、感召子女,革命的种子开始在蔡和森与蔡畅的心里萌发。

祖孙三代求学省城,培养子女报国本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葛健豪越来越认识到“欲有革命之成功须有革命之行动,欲有革命之行动须有革命之思想,欲有革命之思想须有革命之教育。”于是她大力支持子女读书学习。1913年,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葛健豪为了鼓励女儿蔡畅逃脱封建包办婚姻,让蔡和森把妹妹蔡畅接到长沙,考入周南女校读书。在蔡和森的支持下,葛健豪又带着长女蔡庆熙和外孙女刘昂从永丰到长沙读书。蔡家祖孙三代5人同进省城求学,曾在省城传为佳话。在此期间,蔡和森结识了毛泽东,他们一起交流革命思想,畅谈革命理想,探索革命之路。葛健豪积极支持革命活动,她家成了毛泽东等青年学生聚会的重要场所,她成为青年学生们眼中可亲可敬的“蔡伯母”。葛健豪的惊世骇俗之举不仅打破了封建世俗对性别和年龄的偏见,造就了一段蔡家祖孙三代共同求学的佳话,而且促成了蔡和森与毛泽东这一对亲密的革命搭档,在我党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赴法留学四载,陪同子女寻求救国之路。“五四运动”时期,葛健豪全力支持蔡畅、向警予等人组织发起“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并以身作则,积极报名前往法国勤工俭学。为了帮助一些穷苦学生解决旅费不足的困难,她又利用与曾国藩外孙聂云台的亲戚和同乡关系,从恒丰纱厂借来了银洋600元,分发给这些学生,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1919年,葛健豪与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名学生,从上海启程赴法留学。行前,葛健豪还为同行青年学生加油打气:“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在法国留学的日子里,她秉承“一天学一字”的精神,在零外语基础的情况下,学会了用法语与人对话和阅读。她通过积极支持儿子蔡和森与向警予、女儿蔡畅与李富春自由恋爱结婚向封建婚姻制度宣战。她通常白天学习,晚上刺绣,用刺绣换来的钱,一方面供自己和儿女们开支,另一方面资助那些国内来的贫困留学生。她还时常做一些可口的饭菜,改善那些生活拮据的留学生的伙食。

对孙辈进行革命启蒙,将毕生奉献于党的事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62岁的葛健豪仍然心系我党伟业,为了更好地协助蔡畅夫妇在上海从事秘密革命工作,她在革命活动中对外孙女李特特和刘昂进行着革命启蒙。当时蔡畅家是我党的一个秘密机关所在地,每当同志们在此开会商谈工作之时,葛健豪就带着李特特坐在门口做针线活或择菜,特特很听外婆“指挥”,每当外婆发现有情况,她就按照外婆的暗示,放声“哭闹”,给叔叔阿姨们报信。由此,葛健豪不仅出色完成了我党交办的革命任务,而且在孙辈的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葛健豪老人以毕生的革命实践培育了“献身革命,忠党爱国”的蔡式家风,蔡式家风影响和塑造了四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蔡式优良家风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今天的家庭树立了榜样。葛健豪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母亲,更是值得所有母亲学习! (作者系新化县法院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