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
近日,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其中第5集“延续中华文脉”,让我颇有感触。
说到改革这种词语,感觉跟我们这些普通教师离得太遥远了,但转念一想,作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还是初中语文教师,我深感责任之重大。
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荆轲与燕太子丹的易水送别,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岳飞的精忠报国,程颐的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等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在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认真读了《论语》?又有几人研究《史记》?受外国文化冲击,中国的“仁、义、礼、智、信”统统抛到脑后。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作为一名培育人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要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生动形象的融入语文教学当中去,这何尝不是一种改革呢?
眼看着《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生动探索,让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都焕发了新的精神。我不禁思考:我们课堂上的诗词教学,是否能借鉴一下节目的形式,改进一些教学方式,重新赢得学生的心呢?
当教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之前,不再是回忆有关春天的诗句,而是对白居易这个人物的介绍就可以从《顾况戏白居易》的小故事导入。白居易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时名声还不响,他把诗歌送给顾况。顾况看到他的名字跟他开玩笑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意思是长安城里物价昂贵,在这里住下很不容易。等到读到《原上草》,其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说:“有这样好的诗句,在京城里住下来也是很容易的。”由此引入一个主问题:你觉得白居易凭借这首《钱塘江春行》,能在京城里住下来吗?为什么?巧妙地由故事过渡到对这首诗妙处的品味赏析,我想学生们应该更有兴趣吧。
鉴赏古诗词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还原式再现诗词创作背景,再造诗词创作内容,就能使诗词进入古色古香的状态,更易被学生接受。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刘禹锡是给白居易的酬酢之作。我可以先出示白居易相赠的诗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再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王叔文组阁执政,提拔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更能理解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胸襟,以及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我想不仅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改革了,而且在德育工作方法上也得不断改革。才能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每个孩子的骨子里。
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学校积极响应着党的号召,让国学走进校园。我们学校每周都开展了国学课,每个年级都安排了相对应的国学内容,每学期都会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的比赛。就比如这学期的国学经典诵读吧。我们班的国学节目《将进酒》就不再局限于集体朗诵,而是在朗诵的形式上增加了情境表演,再配上音乐,酒旗、金樽等道具,穿上汉服,似乎回到了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李白。
这何尝不是一种改革?这何尝不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怀着一颗矢志奋斗的心,为党和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之魂! (欧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