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家风故事】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

娄底廉政网   罗娟   2017/8/2 19:17:26【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儿时常听母亲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总以为不过是家长们督促吾辈多干家务活的一句口号而已。如今回想起来,窃以为语言朴素而内涵颇丰。

且说“自己动手”。一个四肢俱全的健康人,“自己动手”,不仅是满足自己生存的基本动作,更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必要手段。自己能动手,动手能力强,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收获,是值得自豪与欣慰、感到莫大光荣的一桩事。我的父亲和母亲一直用言传身教,告诉我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我看来,父亲无所不能。父亲是一名教师,写得一手好字,退休在家,还经常练毛笔字,邻里乡亲逢红白喜事,也偶请他去写对联、当礼生,谁家需要写个报告向政府部门陈述个事实或作个请求,也常请他执笔,对这样的帮忙,他总尽职尽责,当政治任务对待,如此,他也赢得了好的口碑与尊重。他能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三十多岁时还在县进修学校学了两年美术,犹记得二十多年前,大叔家新房落成,父亲画了十来幅水彩画,繁花溢彩,鸟雀翩飞,满堂惊艳,只是那时没有装裱,随时光灰飞烟灭了。他会弹风琴、吹笛子和口琴,唱起歌来节奏明、调子稳,现在他一哼着《北京的金山上》这个曲子,他调皮的小孙子就乖乖地睡觉。他会理发,会各种修理,钟表、电器摆弄过不少,他都是义务帮忙,一般的水电维修,都是自己上。有一年,家里摆了近10个小房子般的老式座钟,那些钟摆吱吱呀呀地响着,好象在诉说年暮的苍老与荒凉。我不知道父亲是否修好了,只知道钟摆一直在摇曳着,也不知道这些古典座钟从哪儿来,又去了哪儿,我只知道,这又是父亲在尝试新的技术突破。父亲的“自己动手”, 有着诚信,有着修养,有着才气,有着创新。

我的母亲,是一个很少空闲的人。十七岁在高中读书时被选拔到公社广播员的岗位,她的工作就是没有白天黑夜,天不亮要放广播,晚上也要放广播,白天要出去树电线杆、架广播线,即使在家也在修理各家各户送来的怎么也修不完的破损广播。我和妹妹喜欢在她的广播室呆着,只有她在播音的时间段,才算陪着我们。母亲总觉得自己水平不高,她常常努力地学习,一次在广播系统组织的考试中,她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学顺利过关,这件令她骄傲的事我听她说过好几次。公社后来改为小乡,又改为总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母亲这个小兵在她第一天工作的地方干到退休。她的名字在她工作的地方家喻户晓,她认识的、认识她的人,数不胜数,家里常有来咨询办事、请求主持公道的人,餐桌常常有不速之客,母亲总是马上沏茶,如到饭点,诚心留客用饭。在工作、生活了30多年的单位,她从来与人和善相处,在那个没有自来水的宿舍,她常常自己挑水,同事们来用冷热水,她都热情相待。在人来人往中,她总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她常说:家穷不丑,不清洁才真的丑。不管工作多累,她都按时做好一日三餐,家人的衣物换后即洗,从不过夜。她几十年坚持料理菜地,蔬菜做到了自给自足。她编织的毛衣上百件,做过的鞋子上百双,通过自学掌握了缝纫技术,如今她还用缝纫机给小孙子做帽子鞋子,修改衣服。母亲的“自己动手”,有着敬业,有着乐观,有着干净,有着自强。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丰衣足食已是绝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水平。但父亲母亲的“自己动手”,还是给了我们无比强大的信念支持,父亲母亲白手起家,凭着勤劳的双手,让我们穿着体面、吃着香甜。我和妹妹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教诲下,努力读书,考上中专,分配了工作。妹妹更是凭着“自己动手”,在军嫂这个神圣的岗位,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读书人成长为能做“满汉全席”、家居环境打造得堪称唯美的当家人。我们的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也勤于动手,参与实践,分别在美术、音乐方面找到了奋斗目标,成长之路越走越踏实。

自己动手,不等不靠,自己动手,凭本事吃饭,才能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我想,毛主席曾经题词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应是当前脱贫攻坚要倡导的社会精神,这也是我家一以贯之的好家风。(双峰县委组织部  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