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3月,我成为双峰县第一支农技队伍中的一名小兵。今年八十岁,在职45年中,曾经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原因,先后从事过茶叶、植保、种子、粮作、杂交水稻、微生物及水稻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研究等七个专业。1986年,我参加湖南省委先进典型报告团,在首场报告会上,以“理想激励我在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为题的汇报,反响强烈。省委领导号召“学习徐迪新同志在错划右派挨整的岁月里,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精神”。1987年我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我的学历低,初中毕业后,茶叶专业培训一年,而科学需要付出毕生的精力。我选择自学的道路,几十年来,先后自学大学教材和经典权威著作遗传学、植物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农作学,以及日语等基础课和专业课。1986年,第一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沙召开,我提交的论文安排在大会用英语宣读,时间限定8分钟,如英语不过关取消发言资格。在机会面前我绝不放弃。临阵磨枪,请教英语教授,强化英语学习30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长期在县农业局、区(社)农技站、县农科所等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和研究。1990年赴赞比亚执行援外任务,将中国杂交水稻首种非洲成功,获每亩873.3公斤的高产记录。1994年届满回国,中国外经贸部授予我“全国援外先进个人”。
我热心国际学术交流,13次登上国际学术讲坛。在国际、国家级及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篇,科普作品70余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七项。1978年我成为双峰县首批晋升的农技师;1987年《湖南日报》以“岗位成才又有其人”为题报导,“徐迪新同志是我省农业系列第一个不具备规定学历,依靠自学成才晋升高级职称的人”。1985年我获得湖南省首届职工自学成才奖。1990年获全国自学成才荣誉证书,1992年获娄底市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工作者。
到过我家的人,会感到浓郁的书香文化氛围。我喜欢读书,舍得买书,热心藏书。经济并不宽裕,每年自费订阅报刊3000元左右。27柜共1.3万册图书占据了90平方米居室的两室一厅,还有一处地下书库。农业科技书籍是主体,占总量的85%;既有经典著作,又有实用技术;农学遗产是我的业余爱好;外文书刊和工具书是一特色;收藏“文革”期间的内部交流资料,填补了这个时期正规出版物十分稀少的空白。2011年娄底市启动潇湘读书月活动中,评选为书香家庭。
创建家庭档案,倾注了我几十年的心血,已整理成为14大类计800多合(袋),有五大特色,一是农业科技是主体,占总量的80%;二是读书、学习档案;三是个人日记系列,35年近百册;四是工作笔记绩效考核;五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及荣誉奖励、证件票卷、家庭消费、电子音像等,还有书画作品、动植物标本等600多件收藏品。得到省、市档案局的重视与支持,誉为“家庭档案的典范”,邀我为档案系统演讲“家庭档案彰显人生”的专题课,市县电视台在《让档案走进家庭》栏目中予以报导。
家庭教育在推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创建学习型社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父母的言行影响到子女的成长,我有3个孩子,要求信守“认真读书,勤奋做事,血性做人”的家训。女儿在校学习是“三好”学生,受我的影响,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福建石狮市一所中学教书。儿子徐翔,农艺师,县农业局任股长、办公室主任等中层骨干,性格敦厚诚实,首创《双峰农网》,2011年评选为县劳模,2012年获娄底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荣立三等功,誉为我市对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员中的杰出代表。一个家庭父子两代劳模,一度传为佳话。
1998年我退休后,制订了一个半耕半读的“夕阳红”工程,读书、学习是首选,请年轻老师上门开老年人学电脑的家教课。这就是我40岁学日语,50岁学英语,60岁学电脑,70岁学写作,80岁著书的自学经历。
积极参加老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活动。获省老年科技精英称号。为以农村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科普讲座60多场,听众5万人次。多次参加市、县总工会举办的“劳模讲坛”等活动。以“创建学习型家庭家长要率先垂范”为题的演讲,获娄底市家庭教育评选活动特等奖,省教育厅二等奖,还当选娄底市十佳少先队校外志愿辅导员。 晚年主功现代(1949- )农业技术推广史研究。(徐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