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禹之谟:“实业报国”与“教育兴民”合二为一

娄底日报   李长庚   2017/10/13 9:56:41【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大潮中,有一位勇立潮头的湖南斗士,他叫禹之谟(1866—1907),字稽亭,清湘乡县(今双峰县青树坪镇同新村贻则堂)人,同治五年(1866)农历七月十八出生于一个半农半商的小家庭,6岁即入私塾就读,15岁进店学徒,博览群书,广交游,好任侠,工文艺,尤喜《船山集》,酷爱金石、书法,尝谓:“曾、左、彭、胡好大喜功,误入歧途,皆由不善读书之过。”故有“狂人”之称。虽然如此,禹之谟身上仍深深烙上了“两行正业,曰读曰耕”的农耕情结以及“为国为民,尽忠尽孝”的儒家思想,始终抱着“实业报国”“教育兴民”的理念奋力前行。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禹之谟由日本回国,即带铁木混合织机零件,自制木机在安庆等地组装,成立阜湘织布厂,不久迁往长沙,扩大工厂规模,共有工人、艺徒五六十人,禹之谟依家乡观念,与他们共同生活和工作,亲自传授技术,参与生产,并于工余时间组织文化学习,传播革命思想,管理十分严格,工厂俨然学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禹之谟心系家乡发展,专程赶回青树坪动员老乡走出家门,学习先进技术,当即就有五六十名青年报名参加,随同赴省。与此同时,他还动员自己的家属、亲戚一起到长沙共同生活和参加厂内生产劳动。他时时告诫亲属,不能搞任何特殊化,必须与其他员工一视同仁,其严格家教,带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生产蒸蒸日上,禹之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忽然想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随行人员中,还有许多少年儿童整日跟着父母亲在厂子里转悠、玩耍,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于是,他从工厂的收益中抽出大量资金,创办了“惟一学堂”(后更名“广益中学”,现为湖南师大附中),实施教育兴国。

禹之谟探索“实业救国”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效益,使湖南的现代纺织业得以成型,被誉为“湖南纺织之父”。他对家乡的热爱,对家属的严格要求也秉承了湖湘文化的精髓。1906年他不幸被捕,在狱中仍念念不忘“实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致蓉、泽、蔚诸弟书》中,谆谆告诫子弟:“吾辈于斯时也,厌世主义未可形于言,并不可存诸心,尚有大责任也。”“望诸生敬事而立”“因循二字,误尽平生。”“总要实践力行,不在说得好听也。”至于办厂,“匪仅关乎一家,即社会上实业发达系之,吾家有负先觉之责,若因循不进,或一蹶不振,其负罪于社会也深矣。”正因为如此,禹之谟把一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而把高尚的情操留给后人,嘱托子孙“要办实业,办教育。”禹之谟的后人遵秉先祖教导,选择的职业全部都是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和工业战线的设计工程师。(双峰县青树坪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