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冷水江市纪委认真贯彻中央纪委关于加强对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工作部署,采取“三查”、“四看”、“五不漏”的方式,对全市2013年以来的12.9亿元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式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实行“零容忍”,按照“四种形态”实行分类处理,并针对问题建制度,抓监督,促公开,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一是交叉检查,检查力量大整合。为了克服人手紧张、力量不足的状况,市纪委监察局从全市15个市直单位抽调财务、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15个检查组,由纪委分管领导任带队领导,各单位纪检组长任组长,对全市14家管理扶贫资金的市直单位、10个乡镇街道和14个扶贫村进行深入检查,对市扶贫办、市农业局等5家市直单位进行专项审计。
二是不留死角,检查项目全覆盖。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发扬严细深实的作风,采用“三查”、“四看”“五不漏”的方式,查资料、核资金、访群众、看现场,对2013年以来的所有扶贫领域资金进行“全覆盖”式检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三查”即查资金来源,查资金去向,查资金拨付使用;“四看”,即看资金分配、审核、拨付、验收是否规范,看对象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看是否做到专款专用,看是否存在截留挪用、雁过拔毛、盘剥克扣、虚报冒领、虚列项目、虚增工程、优亲厚友等问题。“五不漏”,即不漏一个单位、不漏一个对象、不漏一个项目、不漏一笔资金、不漏一张凭证。在检查过程中,检查组以资金去向为核心,重点围绕直接发放到农户和农业公司的产业扶贫资金、基础设施扶贫资金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做到扶贫资金经过哪里、拨付到哪里,检查就跟进到哪里。专项检查历时三个月,共电话或入户调查2600余人,实地测量查勘民生项目92个,对450户低保、危房改造等民生资金进行了入户调查,对相关项目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核查。检查过程中市纪委专项整治办及时进行跟踪督查,建立项目资金检查工作微信群,对各检查组工作进行实时调度,确保检查取得实效。
三是分类处理,查处问题“零容忍”。专项检查共清理资金12.9亿余元,发现问题线索148条,既有工程项目未竞标,未签订合同,无预决算,无验收资料、项目资金未专款专用、白条入账、村干部违规发放补助等问题,又有虚增工程量等严重的违纪问题。对所有问题线索,市专项整治办及时进行了交办,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要求进行处理,其中约谈35人,诫勉谈话28人,立案12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对铎山镇原塘湾村2名村干部套取、截留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问题进行了立案查处;对中连乡原胜利村4名村干部套取公路硬化工程款的问题进行了立案查处,移送司法机关3人;对全市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应急性修复项目中失职的4名国家工作人员予以立案,移送司法机关1人,追缴违纪资金110余万元。对检查发现的一个村精准扶贫核桃基地公路硬化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市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录入错误等问题,进行了诫勉谈话,并责令其及时整改到位。
四是源头治理,针对问题建制度。针对交叉检查中发现的系列问题,冷水江市着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源头防控,构建起遏制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的制度防线,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一是规范资金管理,出台了《冷水江市村级财政性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一看二算三拍照”(即现场察看、核算工程量和工程造价、拍摄项目实施前、实施后及项目收支公示照片)的程序,强化对扶贫项目资金拨付管理使用的全程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二是严格责任追究,市委出台了《冷水江市脱贫攻坚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为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列出了各乡镇街道、各部门的责任清单,对履职不力、基础性工作不扎实、项目资金监管不严等七类情形,将分别对单位和个人进行严格追责。市纪委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对扶贫领域中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挥霍浪费等问题进行严肃查处,坚持问题没查清不放过、处理不到位不放过,责任追究不到位不放过,整改落实不到位不放过。为了防止制度变成“稻草人”,市纪委联合扶贫办等部门加强了扶贫领域的专项督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通过督查清理识别不准的贫困人口1580户3460人,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三是实行阳光公开,采用“互联网+监督”方式,要求各部门对2017年以来的民生、扶贫、涉农等资金安排和使用情况,全部到互联网上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促进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高效、廉洁。(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