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居住在农村。父母在家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爱漂亮的我有爱挑衣的坏习惯,当我嫌衣服有补巴不好看,挑三拣四时,母亲总会皱着眉头说:“毛主席当年还穿破的衣服哩,你却挑。”
那时人们因为经济不宽裕,都会将破旧的衣服缝补好再穿。有时我会嫌弃,但母亲会告诉我说,“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一件衣服即使补丁摞补丁也没有人耻笑,但是你要穿一件有破洞的衣服,肯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小孩盼过年。但因家里经济拮据,春节父母也难得给我们四姐妹买几件新衣服穿。在家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姐的衣服穿不进了,就传二姐穿;二姐穿不进了,就传给我穿;我穿不进了,就传给了小妹穿。为了节省开销,父母很少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父母身上的衣服都会经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母亲常常以自己娴熟的针线活手艺,把家里的衣服缝补拾掇得完好无缺。我们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只顾贪玩,在外面不慎撕破了衣服,这就忙苦了母亲。母亲每次都要将我们扯破了的衣服洗净、晒干,然后利用晚上,拿出针线,戴上顶针箍,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上补丁。
俗话说,小洞不补,大了尺五。母亲的针线笸箩中,满是剪刀、针头线脑,在很小的我看来,如同个百宝箱,感觉非常神奇。许多时候,好像母亲会玩魔术似的,针在粗布上飞快地穿梭着,针线翻飞,眨眼间,衣服就变了个样。坐在旁边的我,看着母亲飞针走线,很是羡慕,不禁也蠢蠢欲动起来,想要自己动手。母亲给了我一块碎布,让我自己随意缝,我也就在旁边做起手工活来。只是笨手笨脚的我一会针扎了手,一会缝斜了,反反复复,几次没有成功。这时候,我越发佩服母亲,那针线在母亲手里怎就那么听使唤呢。
母亲每次给我们补破烂了的衣服,不但注意补丁布与被缝补的衣服颜色的搭配,针脚也缝得十分细密。缝上的都是内补丁,穿出去的补丁衣服,非常干净和整齐。
我深受母亲的影响,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针线活。现场维修穿的工作服每每掉个扣子、开条线、磨个洞,我都习惯自己亲手缝补,在缝缝补补中,我能感受到来自母亲的谆谆教诲———勤动手、勤持家。
母亲于缝缝补补中,在幼年时期就培养了我们姐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家风,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让我们受益终生,并且将这种良好的习惯传递给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但是“俭吃餐餐有,俭穿时时新”的传统家风不但没有被忘却,反而显得更为珍贵。
今年,我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我看见了那件伴随毛泽东主席走过近三十个年头、打了七十三个补丁的睡衣。毛主席极其俭朴的生活作风令人感慨万千,老一辈艰苦朴素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看着毛主席那件打了七十三个补丁的睡衣,我顿时又想起了母亲常说的那句话:“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作者单位:涟钢物流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