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凭心做人不含糊

邓江华     2017/12/1 9:57:33【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转眼间,父亲离开我们已半年有余,老人家宽厚慈祥的容貌和言传身教的往事仍历历在目,让我充满温暖的感动与永远的怀念。

父亲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迫于生计,刚刚成年的父亲外出闯荡到了地质部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祖国勘探找矿。几年后,又响应国家“支援农村”的号召,回到了家乡。从此,脸朝黄土背朝天,扎根农村当了一辈子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见过大世面,但他始终笃行“凭心做人不含糊、知恩图报不忘本”的祖训家规,为我们活出了榜样,也赢得了乡邻的尊敬和赞誉。

由于生活清苦,爷爷未能挺过“苦日子”,撇下幼儿寡母撒手归西。父亲长兄当父,毅然挑起了帮助奶奶照顾抚养4个年幼弟弟的重担,即使组建了小家庭也长期不分家。无论是饱一顿饥一顿揭不开锅的苦难岁月,还是在起早贪黑种田喂猪养鱼、四处求人借钱周转应急供我们兄弟仨读书的非常时期,父亲从没有向命运低过头,从没有放弃过肩上的责任,更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信心。

在父亲照料下,我的叔叔们长大成人。我大叔参了军,其他几个叔叔也先后成家立业。为了子女,父亲母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让我们吃饱穿暖、安心读书。我在双峰二中读过6年中学,每个星期六下午放学后步行8公里左右回家“打牙祭”,周日下午返校还要带上一大玻璃瓶子的豆豉辣椒炒肉,而父亲和母亲则用那炒过豆豉的锅子炒蔬菜吃(不再另外放油)。

父亲勤奋好学,热心公益。由于家庭困难,父亲只读过“7册书”,即三年半初小,但父亲爱看书,留意向社会和生活学习,向长辈和能人学习。因此,父亲不仅种田是一把好手,干得一手好农活,犁耙翻耕样样在行,大集体时,踩打谷机、送征粮,总和别人比着干,以致落下了严重腰肌劳损的病根。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和休养,有好几年父亲腰疼得几乎弯成了九十度,但每天仍弓着背劳作不息。

父亲为人特别热心,常常为各家红白喜事写对联,为村组向上争取资金和村民起屋办事打报告,为分田分家写协议,为不怎么识字断句的村民读信写信免费帮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用上国家大电网之前,父亲领头建设并严格按规定精心管理生产队的小水电。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为安全起见,必须每天傍晚六七点开机发电,深夜11点左右关机。一天深夜,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父亲和母亲深一脚浅一脚赶去河边的小水电站关电机。突然,母亲脚底一滑,差一点被暴涨的汹涌洪水卷走,幸好父亲眼疾手快一把拽住,才躲过一劫。父亲一次次发起架桥修路,风里来雨里去,走东家串西家,并带头捐款集资,义务投工投劳,使村里的交通出行条件不断改善,如今宽达5米的村组水泥主干道硬是令周边村羡慕不已。

父亲乐善好施,每年春节前都要一再打电话叮嘱我多准备些红包袋和新票子带回去,以便分发给大年初一来我家拜年的一众乡邻。哪家有人生病住院,父亲也学起了城里人的洋气搞法,亲自登门送钱送物慰问。

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总是全力支持我们集中精力读书学习。我们家有一条别致的家规,那就是大年初一上午到生产队各家各户拜年问好,下午一定要看书写作业或者写日记,这一习惯几十年雷打不动。30年前,我考上大学,成了全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受到了村里免费放映电影庆贺的特殊礼遇,乡里乡亲纷纷赠送各种小礼品礼金,父亲真高兴呀,马上请人为我打制了一担笼箱,并乘火车一路站着,颠簸十五六个小时送我到了广州的学校。弟弟们后来也相继考上了大学,令父亲十分欣慰。

凭心做人、知恩图报,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子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好方式。(作者单位:娄底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