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成文的家风家训,但我老妈“一定要送子女多读书”的一些小故事,倒是可以说一说。
“门门5分”的遗憾
老妈为什么一定要送子女多读书呢?这得从她小时候说起。老妈从小读书成绩特别好,门门功课5分,初小毕业时,想继续升学,家里没钱,她就自己“担脚”挣学费。不料6年级时,外公得了重病,她不得不辍学服侍外公。外公身体好点后,她又靠“担脚”,上了两年农中(初级农业职业中学)。后来外公病情恶化,家境更差,学自然没法上了。
从此,她就特别羡慕读书人,也很想成为读书人。
好在她是位乐观主义者,一个梦想破灭了,另一个梦想又诞生了。有了子女后,她就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一定要送子女多读书,一定要将子女培养成读书人。
“读了书是一定会有用的”
上世纪70年代初,妈将子女培养成读书人的理想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一是高考被取消了。对此,她有点迷茫,但并不绝望。因为她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国家不可能永远不要读书人,政策迟早会变。
二是我成绩太差。我1970年上学时,“读书无用论”盛行,我学习一塌糊涂,开卷考试,成绩也在60分以下。对此,妈痛心疾首,你这样的成绩即使大学招生也考不上呀!
在当时条件下,她经常教育我:“现在大家都不读书,正是你读书的好机会,只要稍微努点力,就比别人胜得多。读了书是一定会有用的。”平时聊天时,也经常自然而然地讲“读了书是何等的好、读书人是何等的了不得”等。
在妈的潜移默化下,我虽然成绩很差,但对读书人真的有点肃然起敬了。
“考到25岁为止”
果不出妈所料,1977年底,冬天里响起了“春雷”,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恢复了。
那时我刚刚经推荐上高中,只恨自己没抓住“读书的好机会”,知识一穷二白,考大学肯定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但妈信心十足,她说:“成绩差点没关系,只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一定能考上大学。再说,即使毕业没考上,我也要送你复读,考到25岁为止。”
那时家里非常困难,但凡与我学习有关的开支一样也没撂下。妈是一个起早摸黑的大忙人,但还是经常挤时间到学校了解我的学习情况,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高考前夕她还为我买了一瓶补脑汁送到了学校。
工夫不负有心人。我没要考到25,而在16岁时,就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
在得知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刻,我真不知道妈心里到底有多高兴。
直接找大学校长
1993年最小的妹妹参加高考,成绩不错,可到了9月底,高校招生结束了,还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全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天,妈偶然碰到了一个来冷水江出差的武汉人,其爱人在武汉某重点大学工作。他提供信息说,妹妹这么高的分数只要去那所大学找一下校长就可以去上学。素昧平生,校长会帮忙?况且招生早已结束,即使校长愿意帮忙,也爱莫能助了呀?大家认为,希望渺茫,不必去找了。
可妈妈毫不犹豫就独自去了武汉,直接找到了那所重点大学的校长。校长了解她的意图后,不知是被感动了,还是怕可惜了妹妹的分数,竟然派专人到湖南省招生办将妹妹补录。
最高兴的事
2016年12月9日,我小孩申请到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全奖博士。妈妈高兴地说:“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两件最高兴的事之一,另一件是1977年从广播里听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我是兄妹中的老大,现为冷钢中层管理人员;二弟海归博士,现为湖大博导;三弟清华毕业,现从业于证券系统;妹妹武大博士,现为湖北电科院研究员。可见,1977年恢复高考,让子女都成了读书人,评为妈最高兴的事,完全可以理解。
但她为什么将孙子读博看得那么重呢?“博士”对她来说已不稀罕了呀。原来,妈希望“多读书”的理念在我家一代一代传下去,长孙读博标志着向她的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又一个开门红。
这就是我那门门5分却没成为读书人的老妈。(作者单位: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设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