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监督执纪工作综述
今年1-11月,全市共立案1675起,其中县处级干部29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15人;移送司法机关7人;挽回经济损失1.6亿元。数据的背后,充分体现了娄底市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当好娄底政治生态“护林员”的坚决态度和坚定信心。
坚持零容忍,释放反腐强烈信号
2018年1月5日,娄底市监委成立。当天,市监委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决定对市房产局原党委书记、局长吴景祥采取留置措施,打响了市监委成立后的反腐第一枪。
此后,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调研员、执行局原局长肖学军,涟源市人大常委会原副处级干部王一新,涟源市政协原主席贺顺清等一批处级干部,相继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不收手不收敛的“老虎”要打,胆敢抱团作乱的“老鼠窝”也要端!在查处新化石冲口镇胜利煤矿非法排污问题一案中,市县两级纪委监委坚决顶住干扰和压力,处理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57名,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3人,一时间民情振奋!
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严肃查办了冷水江渣渡镇双丰村原支书张学仟、原主任朱和国等涉黑涉恶腐败问题;涟源桥头河镇企业办原主任李军耀团伙涉黑涉恶问题;娄星区治超办工作人员渉黑涉恶腐败问题等一批典型案件。影响群众安居乐业的“毒瘤”一个个被拔掉,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今年以来,市纪委市监委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下大力气打“虎”、拍“蝇”、猎“狐”。聚焦关键环节,剑指重点领域,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顶风违纪、不收敛不收手,侵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集中强烈的领导干部;严厉打击涉黑涉恶、打招呼干扰经济活动和司法执法活动、违规招投标、金融领域以权谋私、扶贫领域“雁过拔毛”、打牌赌博等违纪违法行为,持续释放执纪越来越严的强烈信号。
常动“刀子嘴”,拉住“湿鞋人”
大量反面案例表明,“破法”无不始于“破纪”。一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关口前移,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及时谈话提醒,着力防止“小错酿大祸”。
今年7月,一位市直单位“一把手”在市纪委领导找他谈话后,主动交代问题,得到了组织宽大处理。他诚恳地说:“感谢党组织关怀,给了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是我市开展党内谈话,及时拉住“湿鞋人”的一个典型案例。
针对长期来党内谈话不规范、不敢谈、不会谈的问题,2017年8月,市纪委协助市委出台《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开展党内谈话的实施办法》,明确了“谁来谈”“谈什么”“怎么谈”“要谈得怎么样”,科学设计了“谈心谈话”“提醒谈话”“履责约谈”“诫勉谈话”“谈话函询”5种谈话类型,对谈话主体、谈话对象、适用情形、谈话方式、谈话内容和组织实施等内容进行了具体规定,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在2017年下半年开展的涉农、扶贫、民生项目资金清理专项巡察工作中,全市140余名党员干部(其中处级干部14人)因项目资金清理工作不力、项目资金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分别被诫勉谈话、履责约谈或提醒谈话,在全市党员干部中产生了明显的警醒效果。
今年1至10月,全市共开展党内谈话79000人次。其中,谈心谈话68000余人次,提醒谈话7475人次,履责约谈2901人次,谈话函询1378人次。运用“刀子嘴”,拉住“湿鞋人”已成常态。
宽严相济,坚持“三个效果”相统一
今年5月,在政策感召和家人的劝说下,娄底市某医院的药剂科主管药师陈某来到市纪委监委,主动交代了自己涉嫌违纪违法问题。
今年2月26日,市纪委市监委发布《关于督促党员干部及公职人员主动交代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的通知》,在全市各大媒体上进行大张旗鼓宣传,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出现了像陈某一样主动交代问题的高潮。今年1-11月全市共有640名公职人员主动交代涉嫌违纪违法问题,上缴违纪金额1700余万元。
一年来,市纪委市监委坚持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精准把握宽严相济政策,执纪审查的效果不断显现。
为给被失实举报的干部卸下思想包袱,年初市纪委市监委还出台《举报失实了结澄清(暂行)办法》,规定如果本人提出申请,承办部门应当对确认被错告、误告、诬告,以及反映不实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予以澄清。去年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为230余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同志了结澄清,有效保护和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我们要坚决做到管党治党不歇气,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推动娄底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徐勇表示。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一以贯之重拳反腐,持续高压,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记者:李琴 通讯员:李文博 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