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天堂里的父亲,愿它像一盏小桔灯,温暖他挂牵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
念亲时节,细雨纷纷,万千思绪,悲从中来。稚子牵衣问,外公何所在?执手语凝噎,唯有泪千行。年年清明,又见清明。只是物非人去,父亲与我已隔着一抔厚厚的黄土,他在里头,我在外头。
父亲离开我整整四个月了,痛处依旧那么新鲜柔软,梦里花落无数,梦醒泪流难收。
父亲出身贫寒、命途多舛。6岁成了孤儿,10岁学会了耕田种地,13岁便成家,懵懂无知、负债累累、四处讨生、无人怜助。为了活命为了子女为了全家,父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和着血泪艰难地行走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里。尽管人微位卑,家徒四壁,但他志长心高,自强不息,不轻易甘于命运的摆布。父亲能文能武,插田扮禾舞文弄墨样样在行,他的每一个细胞似乎都充满了智慧和严谨,以至于他的笔端随心所欲地就能流淌出飘逸隽美的文字和刀刻般规整的账本。我依然能看到他左右手同时操控算盘的干净利落,听到那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清脆声,“神算子”的美誉至今还在整个乡镇口口相传。
中年时期的父亲四海为家、走南闯北、戎马倥偬,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历次大运动大变革。“三反五反运动”、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吃“大锅饭”、修三线、搞社教、进铁厂、入干校、下基层、扎农村、务家业……多少起落沉浮、几许沧海桑田,他从来没有停歇过,没有害怕过,没有放弃过心中的执念,更没有辱没过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家国情怀。父亲常对我说:“年轻人就是要多吃些苦多干些实事,不要拈轻怕重。人苦不死也累不死的。”想当年,父亲担任修湘黔线枝柳铁路段的指导员,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三线建设要抓紧,要抢在战争的前面,即使提前一个小时也是好的。”他带领一班人不分昼夜地打隧道、钻雪峰山,最终提前完成了任务,戴上了大红花。父亲心中始终装着对妻儿、对家庭、对弱势群体、对国家、对社会满满的爱意、沉甸甸的信任和一片片赤诚,遇事从不退缩,亲力亲为迎难而上;待人从不歪斜,真诚友爱公道正派。干会计、当秘书、任校长、当支书……他干的每一行都闪着光,走的每一步都发着亮。
父亲的晚年俭朴无华、清修无为。他对物质生活从来没有任何的奢求,从不图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一杯冷茶、一盏清酒、一碟素菜、一点白饭,就足以满足和快慰。父亲行事一向力求从简再从简,一切以不扰儿女为前提。凡事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容退让不争不抢,与古典文籍古诗词为伴,《新闻联播》是他老人家每日的必修课。
父亲一生崇德尚学、清正无私、在党爱党。68年党龄,八十余载风雨兼程,他把对党、对国家、对乡亲的无限忠诚、无尚热爱、无私关怀刻进骨子里。他担任公社书记期间,培养和推荐了一个又一个渴望生存发展的青年才俊,从来不求任何回报,更没有想过为自己和子女谋一点私利;“文革”期间受到无数次批斗和不公正待遇,他忍着身心的巨大煎熬和痛苦,自始至终初心不改、党恩不忘、党性不失,对党不失望、不气馁、不抱怨,把毛主席的谆谆教导作为行动指南顶礼膜拜,把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溶进自己的血液。六十多年里,他从不忘记按时交纳党费,不无故落下一次党组织生活。花甲之年后,他坚持义务给村里的党员们上党课,宣传党和国家的好主张好政策,组织开展党员冬训,号召组织村民自发修自来水塔……
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月,父亲把疼爱盛进我的碗里心里,多少次,他默默地把肥肉上那块小小的皮咬下来放到我的碗里,把油渣上那点炸黄了的精肉撕下来喂到我的嘴里……而当我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感到最困惑迷茫的时候,父亲专门托长兄捎话给我,要我依心而行,向阳而生,坚定地投身纪检监察事业,做一个忠诚务实、善良正直、恪守原则、维护正义的党的好女儿。
欲挂坟前剑,重听膝上琴。时光终不能倒回,父亲也终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无法深情牵手,唯有怀念不绝。唯愿每一个晨昏昼夜,有清风明月相邀,带我将您的学识、魂魄、风骨、气节逐一收纳珍藏,丰盈我如许的心胸!(戴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