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系列之一:梅山骄子 革命楷模——成仿吾

娄底廉政网   曾宿怡 戴小波 阳跃君 整理   2019/4/19 14:14:58【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成仿吾(1897年—1984年),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芳坞、澄实,成仿吾1897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七日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今琅瑭镇)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是我党久经考验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社会科学家。

新化县地处梅山。梅山文化积极进取、顽强奋斗、不畏权贵、正直无私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孕育了谭人凤、陈天华等无数风流人物,这些风流人物为成仿吾树立了追求真理、革命救国的光辉榜样,培养了他的民族气节和革命气节。

而在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对成仿吾影响最早的是张闻天和兄长成劭吾。在形成并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过程中,给予成仿吾一生重大影响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影响使他从一个文化革命青年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2.jpg

成仿吾在审稿

一、血性男儿成仿吾

1910年,长兄劭吾回国结婚,毅然决定带年仅13岁的成仿吾前往日本留学,用一人的公费供兄弟俩生活之用,从此,成仿吾告别家乡,开始了在日本的留学生活。

成仿吾初到日本入学名古屋第五中学,因日本同学讥笑:“哈哈!你们中国人,男人梳小辫,女人裹小脚。” 成仿吾不甘屈辱的民族自强意识,激发了他自幼嫉恶如仇奋勇反抗的斗争精神,成仿吾与同学对峙,狠狠地打了对方一个耳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仿吾“富国强兵”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为此在冈山读大学预科时选定了工科。1917年,成仿吾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造兵科,攻读枪炮专业,并研读法语。“强兵救国”的思想时刻激励着他的民族振兴之梦。

1.jpg

成仿吾在工作

二、文化救国,扛起创造社

1919年国内爆发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成仿吾焕发出从未有过的新希望、新力量。他放弃了"武器救国"的单纯幻想,寄希望于通过文学唤醒民众觉悟,依靠人民大众,推翻旧社会,创造新社会。

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1921年6月,成仿吾和在日本留学时结识的友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一道,创建了具有鲜明创造精神的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创造社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一支生力军。

创造社从成立至1930年被迫停止工作,整整经历了10年艰苦的战斗历程。在最困难的时候,成仿吾住在泰东编辑部,没有工资、没有待遇,有时甚至坐电车的钱都没有,一人扛起创造社的编辑和科学著作编译工作,作品一出版油墨未干即被青年抢阅一空。后来成仿吾在《学者的态度》一文中写道,自己能挺过那段呕心沥血、无比艰难而又激情昂扬的岁月,只为“给我们这些才开眼界的同胞,一些好点的粮食!”

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传播者

3.jpg

成仿吾第二次和第四次翻译并出版的不同版本《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德译中文的第一人。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8年5月,成仿吾选择前往当时工人运动水平高、党的战斗阵地比较强大的德国和法国留学。

在柏林,成仿吾是读书人的领袖,他把中国留学生组织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经常为大家辅导《共产党宣言》《左派幼稚病》。这个组织也成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1928年8月,成仿吾绕道日本到达莫斯科,与张闻天深入交流后赴法国。在巴黎由何肇绪、詹渭清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伍中的一员,同时主编中共旅欧总支部机关刊物《赤光》。

1929年初,蔡和森得知成仿吾知识渊博且通晓五种外语,就从莫斯科给他来信,要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成仿吾是将《共产党宣言》德译中文的第一人。

“铁打似的一块”。 后因形势发展需要,1931年10月中下旬,张闻天同志代表临时党中央派遣成仿吾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加强根据地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根据地,成仿吾同大搞分裂主义的张国焘进行坚决的斗争。张国焘找成仿吾谈话,拟任命他为鄂豫皖中央分局的宣传部长。成仿吾具有高度的组织观念,说:“中央是让我做省委宣传部长的”,断然拒绝了张国焘的拉拢。鄂豫皖省委书记沈泽民蘸着米汤用俄文在成仿吾的衣服上写下:“派成仿吾到中央报告工作。”已患疟疾八、九个月的成仿吾,带着一支400余人的队伍,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历经一个多月辗转奔波到达白色恐怖的上海时,已经贫病交加、饥寒交迫。他冒险主动联系鲁迅先生,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地下党。鲁迅先生评价他说:“从外表到内里都成了铁打似的一块,好极了!”

长征路上的唯一教授。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中央红军同后方机关八万六千多人,被迫退出瑞金革命根据地,突围长征。成仿吾与谢觉哉、徐特立、董必武、林伯渠、蔡畅等,被编入中央纵队修养连,开始了艰难的历程。成仿吾是长征路上唯一的教授,也是为数不多的文学家之一。长征中,成仿吾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战士的装备。他的草鞋走烂了,在贵州打土豪意外得到一双牛皮鞋,但脚小鞋大,成仿吾就用草绳把鞋子和脚绑在一起。下雨天鞋子踩在泥里拔不出来,干脆就拎在手里。而他的行军褡裢里装着与普通战士唯一一件不一样的东西《资本论》。

四、人民教育的“旗手”

4.jpg

成仿吾校译小组全体成员合影留念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以及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仿吾始终按照党中央教育要为革命和建设服务的要求,创办了各类有特色的学校,培养了大量革命和建设人才,被誉为“人民教育的旗手”。

“妈妈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加强抗日力量,并满足各地对于干部日益紧迫的需求,中共中央遂在1937年7月决定创办一所新型革命大学——陕北公学,任命成仿吾为校长、党组书记。

陕北公学设在延安城东门外清凉山下机场旁边,校舍是一个汽车训练班的几间旧营房。

 为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经济封锁,成仿吾带领陕公师生开荒种粮、种菜,还盖了一个能容七八百人的礼堂,真正贯彻了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成仿吾又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着学员。他经常到学员的宿舍里查铺,为他们盖被子、关窗户;学员病了,他更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学生上课递条子给他说:“你是我们的妈妈。”自此,“成妈妈”、“妈妈校长”这一称号伴随着他一直传颂了半个世纪。 毛泽东主席对陕公的办学成效非常满意,亲自为陕公制定了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一九三八年三月三日,毛泽东主席在陕北公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说:陕公是统一战线的缩影,是进步中国的缩影,有了陕公,中国就不会亡!

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 1939年6月,在日寇迫近,顽固派对陕甘宁加紧封锁的情况下,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吉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由成仿吾任校长兼党团书记,前往晋冀鲁豫,开赴敌人后方。1939年10月,成仿吾率领1500多名手无寸铁的师生,穿过敌人层层封锁,辗转奔波三千多里。11月7日在河北阜平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其后的办学过程中,成仿吾加强学校军事化管理,明确各部、系、队、小队既是学习单位,也是战斗和生活单位;要求学生们把平时和战时结合起来,做到“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在战火纷飞的环境里完成学习任务。这些成功的办学经验与模式,为其他革命根据地干部学校借鉴和仿效。

抗战时期的华北联合大学,在残酷的敌后抗战中进行教学和战斗,整整6年,先后毕业共八十余个队(班),培养了近8000名干部,其中政治、经济、行政干部3000多人,教育干部3000多人,文艺干部1000多人。1942年,燕京大学无线电专家林迈克夫妇应邀到联大讲学。林迈克后来在英国发表的见闻录中,对华北联大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敌人的后方的解放区,中国有一批国内第一流的著名学者、教授,在艰苦的条件下办大学,这是历史的奇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马列主义理论不能用别的代替。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创办好新中国的高等教育,此时尤为重要。成仿吾带着对教育的深厚情结和新的使命,积极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创新教育方法,奋力耕耘在教育事业的园地里。从解放初到60年代初,成仿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民教育》编委会主任委员、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在长期的高等教育实践中,成仿吾始终坚持马列主义办学方向,总结了社会主义大学的八条标准,将“全面实现培养规格,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第一条。坚持亲自为学生上政治理论课,提出:“办不好甚或不办政治系,不仅在培养人才上的问题上失去灵魂,缺乏正确的思想武装,而且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势必引起学科分支,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马列主义理论是不能用别的代替,不可削弱,不可倒行逆施的。”在任职过的学校,成仿吾与师生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66年10月,成仿吾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遭到残酷打击,被多次当众批斗。尽管身体被殴伤,但面对威逼,成仿吾始终不屈服,总是昂首回答:“我说,我是共产党员!”其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给人强烈震撼。在某次批斗会上,“红卫兵”把写着“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的纸条贴在成仿吾的胸前,成仿吾一把将纸条扯掉。有人按着他“低头认罪”,他偏要昂首挺胸。“红卫兵”气急败坏,振臂高呼以壮声威:“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这是毛泽东诗词中的一副名联,最后一字应读pí,“红卫兵”却念成了“bà”。成仿吾不能容忍,痛心而严肃地喝道:“同学,你读错了,那个字不念bà,念pí”,顿时会场上掌声四起,在场的许多师生感动得流下眼泪。

五、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5.jpg

成仿吾为第五次翻译《共产党宣言》撰写的译后记原稿手迹

文革动乱结束,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成仿吾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他主持恢复中国人民大学,撰写《长征回忆录》等专著,校译《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原典,编辑《成仿吾教育文选》,参与社会政务顾问与管理工作,体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情怀。成仿吾虽身处高位,但他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坚守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即使在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仍保持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本色,衣服、裤子、鞋子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永远传承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

1984年5月3日下午,成仿吾突发脑溢血,住进北京医院,经医院和家属精心治疗和护理,一度病情缓解,儿子成其朴将5月4日《文汇报》刊登的他在5月1日的题词拿给他看,他点点头,打着手势,吃力地说:“青年,学习,努力!”

5月17日上午,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于10时17分溘然离世。

1985年5月25日,新华社发布中共中央书记处审定的成仿吾同志的生平。称赞成仿吾同志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事业永远进击的一生,是无产阶级教育事业艰苦开拓和创造的一生,是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传播鞠躬尽瘁的一生。 (娄底市纪委监委   曾宿怡  戴小波 阳跃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