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爱心代代传

娄底日报   肖赛美   2019/11/26 9:36:51【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今年9月,父亲肖光盛被评为全国第七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我们家的爱心故事,在三湘大地广为传诵……

缘起初心

我的父亲肖光盛是涟源市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他出生于1930年,14岁时离开家乡,在颠沛流离中讨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有幸考入军校,从此“翻身”改写命运。退休后,他曾以绘画、种花、写字来打发时光。但是,一件偶然遇到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下半生的人生轨迹。

那是1991年冬天,父亲到一个偏远山村看望70多岁的吴尧升。到访之时,老吴的孙子吴心意正坐在堂屋哭,不停地喊着,“爷爷,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父亲这才得知,老吴的老伴去世了,儿子一年前触电身亡,儿媳远走他乡下落不明,留下未成年的孙子。老吴年纪大了,没有收入,日子艰难,正读初一的吴心意只能辍学。父亲当即掏出身上的钱,让老吴赶紧送孩子上学。

孩子揪心的哭声,让父亲的内心燃起一团火,“人退休了,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能退休。我应当发挥余热、奉献爱心,让更多像老吴这样的家庭摆脱困境、改写命运。”

爱心计划

个人力量有限,还要发动更多爱心人士,一个大胆计划在父亲心中萌生:用10年时间,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

联合8名热心老人,说干就干。过去通信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他们就靠脚走,翻山越岭、走村入户,收集急需帮助的病、残、孤等特困户信息,并一一登记,开展帮扶。

2005年,涟源市黄陈村的集体森林失火,21岁村民龙洪元率先救火,让300亩森林免受损失。但她全身90%重度烧伤,需要巨额医药费。父亲连夜书写紧急求援书并印刷80多份,带着龙洪元的丈夫龙彭隆一道,在外奔波走访240多家单位,发动了4.5万人献出爱心。最终,父亲筹集善款38.6万元,将女英雄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走机关,进企业,到学校,跑农村,父亲风雨无阻、乐此不疲。2005年,他喜圆第一个“爱心十年计划”:发动11万人,募捐101.2万元,帮扶108名急需救助的人。2009年,他又提前完成了第二个“爱心十年计划”:发动30多万人,募捐了300万元,帮扶了300名亟需救助的人。2014年5月,他的第三个“爱心十年计划”又提前超额完成。如今爱心已经延续到第1112位,其中1051位是贫困学生。足迹遍及全国100多个县市,累计行程70多万公里,发动近100万人,累计募集善款845.5万元,精准帮助1112名贫困学生、重病重伤重残人员和五保老人……这是我89岁的老父亲28年来扶贫助学的“成绩单”。

扶智助学

刚满17岁的梁剑淳是个苦命孩子。他的父母早早离了婚,父亲不知去向,母亲患有精神病,7年前去世。打小起,梁剑淳就跟着外公外婆一起生活,靠着每人每月100元的低保补助过日子。

“实在是太困难了,我就在街上摆地摊,卖些蔬菜、水果。”梁剑淳的外公梁国华说,一袋米都要省着吃上一个月,哪有余钱给梁剑淳报补习班、特长班。好在孩子争气,每次考试都在班上名列前茅。

去年底,我的父亲来到梁剑淳就读的涟源一中摸底,把他列为重点扶助对象。梁国华的眼中泛起泪花,“肖老伸出的援手好比雪中送炭,我们不用为外孙的学费发愁了!”

 今年高考梁剑淳考出了理科604分的好成绩,我的父亲高兴得不得了,叮嘱他,“学费、生活费的事情交给我,你只管努力学习。你能戴上博士帽,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包括梁剑淳在内,父亲今年资助了46名高考生,其中26人考上一本院校,有一人还被清华大学录取。

“对出生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这些年,接触了许多贫困家庭,父亲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扶贫先扶智,助困先助学,要重点帮扶家庭特困、品德特好、成绩特优的“三特”学子,“不能让一个贫困学子掉队。”

走进父亲简陋的书房,泛黄的爱心花名册整齐地挂在墙上。目前,已有517人上了大学,其中380余名是孤儿和特困学生,101名“三特”学子拿到博士、硕士学位,其中有23名是孤儿和单亲儿,还有210名在校的大学生备考硕博。

传递爱心

父亲的笔记本里,一笔笔爱心捐款如实记录。尽管年近九旬,步履蹒跚,但他不怕碰壁、永不放弃,募捐的脚步从未停止。

有人质疑,“无利不起早,你是不是在善款中抽提成、拿回扣?”

为了避嫌,父亲从来不经手善款,而是让资助人将善款直接汇入被资助人的银行账户。父亲本人留下的只有爱心名册。风言风语不攻自破。

28年来,父亲自身捐出的善款达16万元。他对别人慷慨,对自己却十分抠门;钱用在自己身上老觉得浪费,能帮到别人才更有价值。

为了多省一点钱,他的衣服鞋子都是母亲亲手做,就连头发也让母亲剪。有一回,母亲连夜给他做了一双鞋,结果他却送给了帮扶对象。外出募捐的车旅费、伙食费,也是自掏腰包,一杯水、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能走路的尽量不搭车。

除此之外,即使帮扶对象执意上门感谢,父亲也坚决不收任何东西。

有一年暑假,一名大一学生从北京回乡,带着家里的土鸡、小菜来到我家,表达谢意。父亲推辞不下这份心意,就把这些农产品买下来,并嘱咐他说,“不用谢我。我只希望你努力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也能帮助他人,将爱心传递下去。”

正如父亲期待的,受资助的孩子们也在想方设法回馈社会。

“肖爷爷,我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这次先捐1000元。”前不久,父亲曾经帮扶过的“三特”学子盛斌打来电话,父亲满怀欣慰,让他将这笔钱转给急需学费的梁剑淳。

 到目前为止,父亲已发动近100万人加入声势浩大的“爱心大合唱”。一股股向善的力量不断凝聚,汇聚成爱的河流。

 大爱家风

在坚持扶贫助学几十年帮大家的同时,父亲以身作则传家风,重家教,在他居住的老房子里,家具、电器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家伙。斑驳掉漆的老书桌、断裂松动的地板砖、磨损严重的资料袋……在生活上奉行极简主义、能将就则将就的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却是一丝不苟、十分严苛。他要求我们遵循“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勤俭为本、耕读为基、忠孝为怀、慈善为先”的祖先家训,尤其是在爱心助学这件事上,他更是给每个子女都布置了任务,要求必须完成。我们每次回家,他都教育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多为人民服务。我的兄妹及下一辈等亲人都加入了他的扶贫助学行动。

岁月不饶人,父亲也曾为募捐受过伤。2011年,涟源市七星街镇土珠村代课教师肖志勇得了尿毒症,热心肠的父亲主动前往村里了解情况。可就在回家路上,父亲不慎摔伤右腿,导致髌骨骨折,被送往医院进行手术治疗。让人没想到的是,刚能拄着拐杖行走,父亲又冲上了募捐一线,帮肖志勇筹集善款16万余元。

“以后还是歇歇吧。”亲友们苦心相劝,父亲却怎么也放心不下他的爱心事业:“是党和人民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回报给党和人民。正因为我有近九十高龄了,光阴对我来说尤为珍贵,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28年来,父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扶贫助学上,自己的小家则全靠母亲操持。母亲忠厚老实、勤俭持家、善良贤惠、教子有方,如果说父亲做了好事一箩筐,那母亲的功劳有一半。他们既分工又合作,父亲在外面帮大家,母亲在家里建小家。在父亲的带领及鼓励下,年近八旬的母亲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党组织的培训。

家风正,家教严,就能潜移默化、催人奋进。如今,我们全家有3名解放军、6名共产党员、9位国家公务员、12个大学生和研究生。各种荣誉也接踵而至:中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奖、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国好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中国好税官、湖南省最美家庭等26个奖项。

父亲分别在卧室的衣柜和客厅的墙面上各挂了一幅“三特”学生扶助名单。他说,卧室里是给自己看的,提醒自己要继续奉献余热,而客厅里的是留给子孙看的,希望他们把这份慈善事业、拳拳爱心传承、延续下去。(作者单位:涟源市六亩塘镇民政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