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生于1933年,在家排行老三。爷爷奶奶共生育了6个子女。祖籍河北省清苑县,全家都是种地、务农。当时,家里家徒四壁,借住在别人家的牲口棚中度日。
1947年6月,只有14岁的父亲,接受了进步思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解放战争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父亲瞒着家人,隐瞒年龄报了名,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炮火连天的战场。
1950年,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父亲所在的部队亦开赴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父亲九死一生,回到了祖国。但此时,只有20多岁的他身体已经完全垮掉了。长期的征战,爬冰卧雪以及急行军,经常吃不上饭。有时米下到锅里还没有煮开,敌机便来轰炸,马上拔腿就要继续走;又累又饿的战士们只好从锅里抓一把生米嚼在嘴里,以补充能量,继续急行军。还有就是潜伏,卧在冰上一动不能动,坚持一天一夜,等待发起全面总攻。父亲说:电影《邱少云》的故事在战争中是真实发生的,他们部队就有。长此以往,父亲得了严重的胃病。
由于伤病及身体原因,父亲已经不能继续呆在部队,只好退伍还乡。由于父亲作战勇敢,24岁退役时已升任团长。
彼时,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父亲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西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带着新婚不久的母亲,离开了故乡河北大平原,到了内蒙古,支援国家建设。在煤矿当一名理发师。
父亲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地步,小米粥都消化不了,一米宽的小河沟都迈不过去。母亲便用捣蒜罐每餐将小米捣成面,熬成糊糊给父亲吃,这样的糊糊一吃就是好几年。我们姊妹四人都出生在内蒙古,生长在内蒙古,工作在内蒙古。
父亲对祖国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对党有着无比的忠诚。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讲代价,义无反顾。
父亲因为参加过抗美援朝,并且退役时已升任团长,国家对此还是有照顾的。但父亲一概不享受,只做一名快乐的理发师。由于身体不好,再加上超负荷工作,回到家中就累得一动都不能动了。每次父亲一回到家,我们这些孩子与母亲就各司其职:妈妈负责做缝纫活,哥哥和姐姐负责做饭,我和弟弟负责为父亲捶腿、揉腰,还要按摩头部(打仗父亲落下了许多病)。当时,我们都年龄尚小,其它记忆模糊,只有每天为父亲做这些事情记忆深刻。
父亲在矿上的人缘和口碑非常好。每当全家人围着桌子吃饭时,父亲讲的最多的就是“爱祖国,爱人民,有国才有家”的道理。
我从未见过父亲流泪的样子,只有这一次。当时有一篇课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被父亲看到了。只见父亲嘴唇颤抖,眼泪开始大颗大颗的掉下来,接着掩面哭泣,久久不能平息。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父亲哭泣……我知道,父亲在怀念他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没能活着回到祖国。
父亲说,一次他们去抢修飞机场,敌机来轰炸。当时几架飞机来回轮番的轰炸,飞机场被炸成一片焦土。敌机走后,增援部队赶来,只见一片焦土,看不见一个人。父亲当时穿的军大衣露出了一角,被一名眼尖的战士发现,将父亲从土堆中提了出来。虽然身负重伤,但父亲还是捡回了一条命,全连只有父亲一个人活了下来!
父亲对人民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记得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一个卖鸡的小贩被滞留在矿上回不了家。父亲将他带回了家,好吃好喝的招待,跟他聊了许久,我当时在场。第二天早上小贩走时,父亲还送给他吃的穿的,还有钱,告诉他,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父亲这样的事情还做了许多,要饭的、逃荒的经常会被父亲邀请到家来吃饭、住宿,父母亲都对他们极好。
与之相反,父亲对我们这些孩子要求非常严格:见人要有礼貌,吃饭不能发出声响,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不能拿别人家的一针一线,要尊老爱幼。学习必须是优或良,家务活四姊妹分配包干。要吃苦耐劳,暑假寒假无论孩子大小都要自己去挣学费。其实,当时我们家的条件非常好,妈妈一年的收入是爸爸的好几倍,但父亲却不允许我们享受,而是将钱资助给了许多不知名的逃荒的、要饭的、回不了家的、矿上有困难的人家。还有就是邮回老家,孝敬了爷爷奶奶及家乡的人。
父亲于1979年10月20日因积老成疾去世,年仅47岁。当时,我的爷爷奶奶尚在世。
父亲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用短暂的生命谱写和诠释了什么是大爱的人,什么是大写的人,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什么是真正的爱祖国,爱人民。他没有留给我们任何物质上的财富,但他却用实际行动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四姊妹一直行走在慈善事业的道路上,就是受父母身教胜于言教的大爱影响。
父亲,我可敬可爱的父亲,您从未远离。您用一生的光辉,温暖和照亮了他人。(作者系内蒙古乌海市退休干部,现居娄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