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农耕文明,朴实的中国农民恪守着“耕读传家”的训育,进能读书入仕,退则耕田养家。我家世居闭塞的双峰荷叶,数代祖辈如所有普通农民一样,半耕半读,既在田间辛勤劳作,收获每一个丰年,又不误子孙教育,将读书入仕的期盼一代代传下来。竹亭公(曾国藩父亲)有一副对联很能说明这种耕读传家的心理:“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世事不闻不问,且将艰巨付儿曹。”普通农民的想法很简单,读书入仕于个人出人头地,于家族光耀门楣。竹亭公在此之上对子孙更寄托了为国承担重任的期盼,读书入仕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艰辛和责任。
文正公(曾国藩)果然不负父亲的期盼,历尽艰辛后封侯拜相,洞悉世事的他给儿孙留下读书明理、谨言慎行的家训。斗转星移、百年沧桑,曾国藩的诸多教诲并未代代相传,然而读书明理和谨言慎行的训育却如清泉流淌、沁入心中。家中虽再无出其右者,然外交家、数学家、教育家却出了不少,即便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也都是知书达理,于社会有用之人。
成长的记忆里,长辈们很少讲述曾国藩的为人、治家之道,甚至连他的名字都很少提及。爷爷的小木楼里、书柜里塞满了书,印象深刻的是各种古典诗词歌赋类的书籍和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曾国藩全集》以及钟叔河先生编的《走向世界丛书》。糊满报纸的墙上贴着曾国藩的一副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是富厚堂思云馆门外悬挂的对联,于无声处感染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回想起来,一副对联、一部全集、一套走向世界的小册子其实浓缩了曾国藩的一生和他对中国的影响,家教也许就是这样浸润到骨子里。家族中人大都是谨言慎行的谦谦君子:做事有原则、守规矩、负责任,言语时不妄议他人、不妄下结论、不妄加揣测;一大家子人相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曾家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在世俗生活中不逾矩、不争抢,重亲情、善友朋。这应该就是对“读书明理、谨言慎行”的诠释吧。
斯人已去,故园犹在。白玉堂、富厚堂依然矗立在青山绿水间,屋前风摇荷举,屋后苍翠如盖。青砖灰瓦在阳光下朴实素雅,高敞的房间清凉舒适,墙面斑驳证实它曾历经沧桑。藏书楼的窗框后是主人智慧、冷静的目光,穿越荷塘、田野、山峦,投向远方……当荣耀逐渐退去,宅子里沉淀下书香的气息和代代相守的精神,家族就是这样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作者系曾国藩第六代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