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小时候父母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孝敬老人”是我们家的家风。
母亲是村里有名的孝媳妇。姥姥、姥爷去世早,母亲视爷爷、奶奶为自己的亲生父母,特别关怀体贴。爷爷在世时,我们家条件不是很好。兄弟三人,从小学到大学,三个书包上学,基本每年都是“负翁户”。直到我们三兄弟念完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才甩掉“负翁户”的帽子。尽管如此,母亲宁可自己勒紧裤带也要让爷爷生活过得好些。每年给爷爷的赡养粮,母亲总是挑颗粒饱满、口感好的;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总要留一份给爷爷;天气冷了,总不忘叮嘱爷爷多穿衣服;爷爷病了,端药送饭,不辞辛劳地服侍;爷爷去世后,每逢爷爷的忌日,母亲都要在家里摆上一副碗筷,斟上一杯酒,烧点纸,悼念爷爷,寄托哀思。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人要将心比心。这种“心”用在长辈身上就是“孝心”。母亲的“孝心”赢得了好口碑。
母亲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我们,耳濡目染,我们也传承了母亲“孝”的品德。
为了供我们三兄弟读书,父亲不得不下煤矿挖窑。我们三兄弟刚分配工作时,生活都还比较拮据。当时我们兄弟召开了家庭会,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父亲不再下煤矿挖窑,由我们三兄弟出生活赡养费,持续至今将近三十年;父亲喜欢旅游,我们兄弟出钱,让父亲玩遍了他想去的地方;母亲身体不太好,我们想方设法找偏方,买能有效治疗的药;母亲性格比较急,生活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们从不让母亲知道,尽拣好消息说,为的是不让母亲担心;不管工作多忙,每个星期我们基本上都会回家陪父母聊天,磕家常。村里人都很羡慕父母,直夸儿子、媳妇个个都很孝顺,可以幸福地颐养晚年。
“孝”不一定是要给长辈大富贵,更重要的是陪伴和关怀。是在行动中告诉长辈,“孝”的家风时刻在身边;也是在无形中教导晚辈,不要“子欲养而亲不待”,要及时行孝,为长辈尽一份孝心。
这一切,我的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爷爷、奶奶、伯伯、伯母、父母等长辈生日,在外读大学的女儿都会打电话送来祝福;考虑到家庭并不宽裕,女儿从不乱花钱。她发奋学习,年年获得奖学金,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社团负责人,今年更是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努力减轻我们的压力,尽量不使我们操心。女儿的孝心让我们感动,希望这份孝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作者单位:湖南天华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