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我的父亲

娄底日报   彭斌   2020/1/3 10:51:43【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家祖辈居住在一个小山村,爷爷奶奶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能把父亲兄妹五人拉扯大很不容易。父亲经常回忆往事,有一次肚子实在饿得不行,因为偷吃了一颗桐子,差点要了他的命。虽然父亲高中毕业后当上了老师,但每月十几元的工资并没有改变穷困的境地,仍然吃着红薯米饭,穿着最“流行”的解放鞋。

父亲是全村第一个吃“国家粮”的乡村教师,打我记事起,父亲白天在学校上课,他一个人教两个年级,教复式班,一个年级讲课另一个年级写作业。下午放学后就回家和母亲干农活,家里4亩多田地,收成好的年景,能收上两三千斤谷子,五六担花生,上千斤玉米,几百斤麦子,还要出栏四五头肥猪,他们凭着勤劳的双手白手起家,把我们兄弟拉扯大。没钱给我们买糖买零食,就变着戏法给我们采野果、做坨粉、红薯糖、猪血粑……给我留下了城里孩子体会不到的童年记忆。

时光易老。转眼间父亲已到花甲之年,不再挺拔的腰杆、满头白发、老花镜已然成了标配。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改变,但父亲的生活习惯从来不曾改变,他穿得最多的是我10年前从部队带回来的衬衫和迷彩鞋,还不时在老伙计面前炫耀:“还是部队的衣服鞋子质量好。”每次想给他买身衣服,他总是说:“我每天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不会给你们丢脸”。父亲还常常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故事教育我们兄弟二人。

我从师范毕业那年,父亲希望我能接他的班去当小学老师。我说:“你在这小学一干就是几十年,我才不要和你一样窝在小山村里教一辈子书。”说完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该说这样的话。父亲从18岁当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知道多少次赢得了红彤彤的荣誉证书,但他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说:“我最大的荣誉,就是这几十年来,我教过我们村里三代人,走到哪里都叫我一声彭老师”。

42年里,父亲只换了一次岗位,在村小教书27年,在中心小学一干又是15年。对于一茬接一茬的学生,他遇到过性格孤僻的、调皮捣蛋的、家庭困难的……父亲都倾注了全部的爱。上世纪90年代,催收学费是让父亲最头疼的事情。每到开学,村里很多孩子因交不起学费不敢去学校报到,父亲一个一个上门做工作,把孩子请回课堂,有时候把自己工资垫上。他说,这辈子也没有多的想法,就是希望这山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学,能多几个从大山里走出去。

父亲刚办完退休手续的那个周末,催着要我去帮他搬家,“学校教工宿舍紧张,都退休了,就不要占着房子了”。说是搬家,其实也没有什么,父亲早早地收拾好了,除了生活用具,父亲最在意的是一大箱码得整整齐齐的120多本手写教案,还有用油皮信封装着的27张和毕业班级学生的合影。

一路走来,父亲简朴的生活、平和的心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直到现在,我们一家人住在小城里,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裕,但也有房有车,孩子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家人都能过上有尊严、有品质的生活。父亲总是会用一句朴实的话告诫我:“要知足,知足才能感觉到幸福”。(作者单位:市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