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吃亏是福

娄底日报   杨卫星   2020/1/14 10:34:32【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在我的书房里,至今还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张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题写的“吃亏是福”的条幅,虽已褪色发黄,但却在我心中依然闪闪发亮,它是我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传承我们家风家训的最好例证。

父亲杨伟贤是解放初期的“高材生”,擅长诗联、书画,懂英、俄两国语言,吟诗作对,样样精通。

他早期投身革命,参加清匪反霸。在邵阳七区剿匪工作团工作时,他常常只身闯龙山,智勇斗凶顽,后积劳成疾,生命垂危。刚从邵阳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母亲,卖掉了全部嫁妆,才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他却一直未向组织开半句口,要半文钱。

五十年代末,父亲弃武从教,在茅塘镇马溪中学任教,担任美术教师。因母亲被打成右派,父亲也受到牵连,被一起遣送回乡,来到了偏僻的杨岭九队。

回乡当农民,犁田耙田、治虫育秧,样样都得干,对于本来身体极其虚弱,从未干过农活的父亲来说,谈何容易?但他一声不响只管埋头去学、去干。为了养家糊口,他操起了在工作团自学到的油漆手艺,走村串户,服务乡亲。

父亲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他漆出的家具油光发亮,他的生意非常红火,方圆几十里,都请他去漆饰家具。不管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滴水成冰的隆冬,他总是热心服务,保证质量。那时都是向生产队投资记工分,他一分一厘都交给了队里。有些困难户无力交付工资,他便从自己的工分中扣钱代付,决不让集体吃亏。

父亲还懂医,担任大队“赤脚医生”时,为了替病人节省开支,他常常爬山越岭,攀崖钻洞,采挖草药。夜深人静,冒雨出诊,他从不叫苦,也从不要加班工分。

父亲一生从不争长论短,他常常告诫我们:“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吃亏是福。”

我记得从小父亲就跟我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学会善待他人,帮助他人,为他人着想。为人处事时不要总认为自己吃亏了,要把心态放平和些、眼光放长远些。”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的心态阳光、乐观积极;对待他人友善,学会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在蓝田文化站,还是后来到报社上班,我总是牢记父亲给我们留下“吃亏是福”的家风家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管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有时虽然吃了点“亏”也从不抱怨,并且把这种良好的家风家训传承给了儿女们,他们也一个个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

我坚信,只要我们大家多一分宽容,多一分理解,人生的天空就会变得灿烂明媚,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作者单位:涟源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