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娄底家风故事】祖屋·祖母

娄底日报   禹丝   2020/1/15 22:33:20【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祖屋名叫锡圭堂,在双峰县青树坪,很多人都知道。

祖屋是曾祖父建的,至今已有近90年历史了。祖屋依山傍水,背靠黄全山,面临荷月塘。前面是一个很大的田垄,一眼望去,农田及水塘尽收眼底。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屏障。墙垛与屋檐都是卷角造型,与风火墙及山字垛墙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东厢房有三个天井,西厢房有两个天井,有北方四合院的格式,又有着浓厚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风格。

祖屋为什么叫“锡圭堂”,伯父生前,我问过他。14岁就离开家乡求学求职,辗转上海北京的伯父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偶然发现《尚书·禹贡》上有:“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尚书孔传》云:“玄,天色,禹功尽加于四海,故尧赐玄圭以彰显之,言天功成。”锡在此处是通假字,通赐。难道曾祖父把祖屋取名锡圭堂源于这个典故?不得而知,似乎没有比这更合理的解释了。

祖屋土改时,部分归了公,部分分给了其他村民居住。归公部分成了公社驻地。公社搬离后,兽医站搬进来驻扎了好多年。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村民离开了祖屋,在村子里另寻地基建起了小洋房。我对祖屋情有独钟,尽管我离开家乡多年,回去后,我总要站在远处,张望祖屋。如今祖屋被拆得支离破碎了,但乡愁在我的思绪里,却是愈发浓郁。

祖屋现在虽已很残破,但我们家族却人才济济,这与我们家“德为先,孝在前;勤为本,和为贵”的家训分不开,也与我曾祖父、我奶奶、我伯父言传身教分不开。

我曾祖父从邵东团山迁徙到青树坪后,在青树坪老街开了一家叫“庆华丰”的绸布店。他在50多岁时就退出商场,把店铺交给儿子打理,自己一门心思建房。地生(风水师)陪着他在青树坪周围四处看风水,相中了祖屋这地。曾祖父于是调集资金兑换土地,开始大兴土木。靠西边田地的一户人家不同意出让。为了使整个房屋结构有完整的对称性,曾祖父提出:土地有多宽,就用铜钱铺多宽。可是对方不愿,曾祖父没有强人所难,把规划缩小,西边少建了一排房屋,做成了不对称的东西厢房。

提到祖屋,我无法不提我的奶奶。这个嫁过来填房,做两个孩子继母的女人,自己又生了8个孩子,夭折了两个,36岁守寡,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她没少受批斗。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却有着非常人的智慧与传统女性的吃苦耐劳精神,带领一家大小度过了艰难岁月。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这话不假。

奶奶的家教是非常严的。都已成家有儿女的父辈们,偶尔背着奶奶在外面打点小牌,只要传到奶奶耳朵里,奶奶就会拿着竹条过来找人,不想子女因打牌导致小家庭不和而放松管教。村里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有时看到我父辈在打牌,就会突然大喊:“三娘来了!”吓得父辈丢牌就走。奶奶的思想并不守旧,也与时俱进。奶奶管教有方,孩子们都很懂事,这么大一个家族,亲堂兄弟几十个,大家很少吵架红脸伤和气。

奶奶最让人佩服的是有一种大家风范。在自己的子孙都有了出息,家庭条件好了时,总是伸出援手帮村里条件差的,并不计较当初别人斗争过她的往事。细婶改嫁细叔时带过来的小女儿谦志,读书没钱,奶奶把多年来儿孙们孝敬她,省吃俭用攒起来的几千元一次性全部拿出来给谦志读书。当父亲告诉我时,我很为奶奶骄傲!别说一个大字不识的乡下老奶奶,就是在外见过世面有高学历的人也未必能有这等开阔胸怀。哪家有困难,奶奶会召集大家开家庭会议,举全家之力来帮有困难的小家。她处理事情非常果断,有条理。我大叔叔去世早,两个堂弟当时还小,奶奶与伯父商量,要伯父出面找有能力的亲戚筹集一笔足够的资金存上,确保两个孩子能完成学业。在大家庭的关心下,堂弟不但没有荒废学业,还很有出息。

奶奶87岁时去世,去世时的一幕也是相当感人的。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大伯父———奶奶的大继子,在子女搀扶下,非要跪拜继母的那一幕让多少人流泪。这个言语不多,只比继母小10来岁的伯父,眼含热泪在感谢继母的养育之恩。

长兄如父,我伯父14岁就远离家乡,参加工作后每月的工资除了留点生活费就全部寄回家给奶奶贴补家用。家里每月都能收到伯父寄回的书信及物资,信里大多是劝告在家的兄弟们要孝敬母亲,与人为善。我总是等父亲把信念给奶奶听了后,再偷偷拿过来看。读伯父的书信,是我从小的精神食粮。家中长辈的为人处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幼小的心灵。

伯父去年8月去世了。我记得2015年伯父过80岁生日,家族成员协商想请伯父在老家过生日。伯父被大家的孝心感动,同意在老家操办。前提是:纯属家庭聚会,不收任何礼金。作为曾经担任过国家医药管理局要职的伯父,不管身处哪里,都保持自己的清廉。宴会上,伯父即兴演讲半个小时,全是敦敦告诫后人怎样做人的。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感动了全场。我记得因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上世纪九十年代,县里奖励了伯父3000元,伯父将钱捐给了家乡的学校。

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我们晚辈也从小养成了与人为善、关心他人的品格。我八九岁时,总会给一个长期躺在病床上的老人送饭菜,帮她做家务事,她得了肺结核,总不见好。别人都不敢去,怕传染上。可我想着她无儿无女,没人照顾,很凄凉,便经常去看望她。目前我事业小有成就,我经常力所能及资助困难群体。其他事业有成的兄弟姐妹,也热心公益。

 (作者:双峰县青树坪镇人,现在武汉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