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父亲就教育我们:要讲礼貌。对客人的称呼一定要规规矩矩,不能出错。吃饭、夹菜只能夹靠近自己碗里的菜,而且不准多夹菜,不准翻菜,否则父亲的筷子准会落到你夹菜的手上。时至今日,我都是按父亲当年教我的礼貌用餐、待人接物,不管到哪里大家都愿意跟我交朋友。
在我初二那年,学习成绩下滑,周末一回家父亲就跟我唠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跟我说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先辈如何为国建功立业的故事来激励我。高中毕业后我出远门找了份工作,父亲每次打电话,从不跟我说思念之情,讲的都是对待老板要忠,对待事情要明的“大道理”。我按父亲说的“大道理”做了,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工资每半年一次“大跃进”。父亲在电话里的话变成了:戒骄戒躁,扎实工作。
后来我考上了公务员,回老家当了村干部。这一次父亲跟我聊了很久,“对上级要忠诚,对同事要关爱,对百姓要关心”“能为老百姓做的事再小也要当成大事去做”“做事要干干净净、做人要清清白白”“为官一定要廉字当先”“无欲则刚”……我在公务员岗位上工作9年来,做到了对上级不逾矩,对工作讲原则,对群众讲感情。
父亲是一个话很少又严肃的人,不像母亲,她是我们家的“外交官”,在村里担任过很多职务,如“接生婆”“妇女主任”“村主任”“村支书”。母亲不会讲“大道理”,但是她用她的方式给我们指明了人生道路。
上世纪70年代,母亲是村里的“接生婆”,经常白天黑夜的不着家,给人接生。那个时候农村生活艰苦,但母亲很会打算,把我们家的小日子经营得有声有色,在母亲的照料下,我们三兄妹从小没挨过饿、受过冻。母亲每次出门接生都会盘算,产妇家里困难的给带点衣物、肉、鸡蛋,那个时候接生费五至十元,家庭特别困难的母亲反倒是倒贴十块钱喜钱。对需要帮助的人,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每年过年前,是我们三兄妹最忙的时候,母亲会忙着给我们分派任务:大哥给三老奶奶送肉和米,姐姐给华爷爷送被子,我给礼爷爷送鱼、肉丸子。每年底铁打不动的给这些孤寡老人送钱送物,直到他们去世。
后来,母亲当了村干部,“热心肠”的劲就更大了。哪家发生争吵,第一个到的准是我母亲,有一次,母亲因为出去当和事佬,把灶台上的菜锅烧焦了。半夜,我因找不到妈妈哭醒成了家常便饭。我们家的日子从此越过越“差”了。以前只要关心困难产妇家庭,现在需要关心的人更多了。我们出去工作后,寄给母亲的生活费很多变成了“慰问金”:“四叔生病了,给了200”“小长叔的儿子出车祸去世了,给了400”“七舅家孩子多,生活困难,又给了200”。母亲在村干部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多年,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
我相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也在用父亲母亲的方式教育孩子,用“大道理”和自己的小见解跟孩子交流,把爷爷奶奶的故事讲给她们听,她们也非常愿意听,跟着学。她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接受了健康有爱的思想教育。
我的父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用言传身教影响了我们三兄妹。我大哥做生意热情待人,规规矩矩,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姐姐和我都考上了国家公务员,姐姐当了县妇联主席,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关心妇女姐妹们的生产生活,帮助她们发家致富,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我在基层岗位上任劳任怨,做事清廉,做人干净,对事业忠诚,对群众关心。父母亲非常欣慰。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小故事。(作者单位:新化县文田镇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