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想过,有朝一日,我也会面对家训。
凭我的认知,家训的形成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祖辈要有心,注意积累;二是祖辈要有一定的文化,会提炼。我家从父辈往上溯,没有几个是有文化的。我的爷爷,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整天织晒簟。爷爷最现实,在他看来,只有会做篾活,才能养家糊口。父亲小学毕业考上初中,红榜都发了,全大队5个人才考了他一个。但爷爷一句话,“老大要跟我做篾活”,就让父亲彻底告别了学堂。到父亲这一辈,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了,知道送崽女读书了,但先天不足,自身文化水平终究有限,能总结提炼出对后代子孙有所教益的家训吗?我便想,我家的家训恐怕得从我这代开始,由我来提炼流传了。
父亲突然离世,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蓦然发现父亲用毛笔写在一张红纸上、压在箱底的家训。红纸仅有手掌那么大。父亲是这样写的:“段绍韬的家训———团结和气、孝顺耕读,望子子孙孙世代牢记。”
凝视着父亲手书的“团结和气,孝顺耕读”,联想到很多的往事,我顿时明白了在中国成千上万个汉字中,父亲为什么独独选了这8个字。
父亲之所以强调团结,我想应该是见过了身边太多亲人反目的悲剧性事件,甚至发现了自家的一些端倪,深怕类似的悲剧在自家上演,表露的是深深担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他的4个崽女以及崽女的崽女闹不团结甚至反目成仇,那如何是好?哪个父母都不希望家庭在自己手上分崩离析啊。所以,尽管“团结”二字易写好懂,但由父亲写出来,大有深意存焉!
说到和气,我油然想到了小时候在供销社看到的一条标语: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做买卖要这样,对待长辈、经营家庭、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回想这些年,我们在国内的3个崽女,在父亲面前,总是没有好声气。一旦发现父亲的言行不合我们的意愿,就像抓住了把柄似的,一顿数落和埋怨,开批斗会一般。晚年的父亲,显然没有了年轻时候的底气与权威,面对我们的数落、埋怨,多数时候选择默不作声。孝敬与顺从,称孝顺。这是晚辈对长辈始终应有的恭谨态度。哪怕长辈一时糊涂,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晚辈也断然不可当面顶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万世尊崇的伦理纲常。父亲选择和气、孝顺作为家训,应该是有所感、有所痛吧。
耕,是劳作,是勤勉,是懂得稼穑之艰。于此,父亲是堪为楷模的。且不说退休之前,就是退休之后,按理可以安度晚年了,但为了减轻崽女负担,回老家种过田、织过晒簟。记得我高中复读那几年,每年暑假都要担着父亲织好的晒簟外出叫卖。那份窘迫,虽然至今如在眼前,但这样的磨练何尝不是人生财富呢?
读,更是父亲心向往之的。所以,他宁愿自己苦点,也要咬牙送崽女读书;所以,他只要看到他的两个儿子发表文章了,就眉开眼笑;所以,他做梦都想在老家建一个藏书楼,写上“门对千山竹、家藏万卷书”的对联……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团结和气、孝顺耕读”几个字,映照着父亲一生的理想情怀。我迷惑的是,父亲生前为何没有将家训宣示给我们呢?从纸张的成色看,写了不止一两年了。是怕我们取笑他吗?是怀疑自己的话语权?抑或家训家规之类的东西,原本就应该在自己百年之后由后辈去发现?随着父亲的逝去,一切的一切,都成了不解之谜。
值得庆幸的是,属于我家的家训就这样出现了,我仿佛一下子就有了根,有了训诫后辈的圭臬、遵循,有了前行的底气。
感谢父亲!(作者单位:娄底市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