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加班,明后天值班,父亲的药等下周末我买好再送回来……”3月20日下午,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近2个月的双峰县荷叶镇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向卫煌匆匆挂掉妻子朱金玉的电话,又继续投入紧张的工作。
不料想,这短短的一个电话竟成永别。3月22日12时10分,劳累过度的向卫煌因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他孜孜奉献的乡土,年仅43岁。
向卫煌,1996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双峰县杏子铺镇、井字镇任乡镇干部,2020年1月因脱贫攻坚工作出色,调任双峰县荷叶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兼任镇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副组长,并担任两头塘村联点帮扶工作组组长兼网格联络员。从1月27日起,他吃住在乡镇,每天深入各村组督查卡口管控、值班、宣传、网格管理等工作落实情况,全天候奋斗在岗位上。去世前几天,同事见他脸色发黑,劝他去医院看看,可他却说要等疫情过后再去检查。
就这样,他连续工作了整整56天,直至3月22日早晨,一阵剧烈的胸痛让他再也无法支撑。待同事们赶到镇值班室,他已步履踉跄、大汗淋漓,经送双峰县人民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当日中午永远离开了人世。
一位扎根基层24年的人民公仆,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土地……
3月26日至27日,记者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采访,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他恪尽职守、一心为民、廉洁奉公的感人故事。
“连续56天吃住在镇上,连过生吃的都是方便面。”
荷叶镇人口数在双峰乡镇中排第二,疫情防控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抗疫期间,全镇在丰石、九峰、明德3个交通要道设置了体温检测卡点,划分了154个网格。向卫煌作为纪委书记,既当“监督员”,又当“执行员”,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
“3个检测点东靠湘潭、南靠衡阳,路很不好走,开车把这3个卡点跑一趟至少要3个小时。”荷叶镇政协联工委主任向海淇告诉记者。1月10日,他和向卫煌同时从井字镇调到荷叶镇报到,向卫煌一到岗就马不停蹄下村走访,把39个村(居)委会都跑了一遍。疫情发生后,他每天都要去卡点督查抗疫工作。
有次下村督查,车辆行驶到益新村与荷叶村交界处时,向卫煌看到有农户在打水井,十几位村民聚在一旁观看。他立即停车走上前,对聚集的群众说:“新冠肺炎人传人,请大家不要聚集,赶快回家!”目送大家离开,他又打电话给村支书,叮嘱一定要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放心,在督查完其他村后,又返回查看是否已立行立改。由于督查得力,荷叶镇健康电子码关注和注册率均达100%,名列全县第一,全镇未发生一例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1月28日,正月初四,是向卫煌43岁的生日。当天,他从九峰检测卡点督查回来已是14时。“向书记,今天你过生日,准备怎么过?”同事问他。向卫煌看了看小车尾箱里的3箱方便面,说“吃个方便面就可以了。”
在连续工作的56天里,向卫煌的父亲、妻子、女儿过生日他都没有回家。同事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几件放在纸箱里的旧衣服,只有车里剩下的最后一盒未开封的方便面、一瓶矿泉水和一个笔记本。
3月22日,星期天。清晨7时50分许,两头塘村党支部书记苏阳启接到向卫煌打来的电话:“苏书记,我身体不舒服,辛苦你过来送我去一下医院。”苏阳启赶紧开车前往镇政府所在地。8时05分,向卫煌在工作群发了最后一条微信:“从武汉及17个高风险国家返回的人员仍要到县里集中隔离14天,并做两次核酸检测……”4个小时后,他在县人民医院的抢救室里,溘然长眠。
“多好的一位领导,怎么说没就没了……”当先村党支部书记陈伟莲哽咽着说,“向书记到我们村里来检查疫情防控时,听说村干部没有口罩,立刻送给我们10个新口罩,还说我们辛苦了,叮嘱我们好好保护自己。”事后,大家才知道,为什么向卫煌的口罩总是那么黑,原来他把口罩都送给了各卡点的村干部,自己的一戴就是好多天。
“有困难,找老向,靠得住!”
2014年,在井字镇担任政协联工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的向卫煌刚分管教育卫生工作,就遇到了棘手的事。
“想征我们的地,我们不同意!”花桥学校扩建,需要到隔壁花山村征地4.5亩。听到消息的近100名村民找到向卫煌,说他们地少人多,不同意。有人甚至拍着桌子吼起来。
“大家把眼光放长远一点,学校扩建对大家都有好处,也方便你们的儿孙上学。你们有合理诉求,政府也会予以解决。”向卫煌苦口婆心耐心解释,并答应帮村里硬化路面、酌情调整土地。
“你莫哄我们,哪天你拍屁股调走了,我们的事就没人管了。”村民还是有顾虑。
“大家放心,我参与的事情,以后就算我人调走了,也会安排其他人来解决,决不食言!”向卫煌掷地有声向大家保证。
接下来的20多天,向卫煌不分白天黑夜守在施工现场,亲自带领测量队伍,在村民的见证下,拿着尺子仔细丈量土地。在他的积极争取和努力下,全村近500米的毛坯路进行了硬化,家家户户门口都修好了水泥路,10余亩水塘也进行了清淤。
“现在的花桥学校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一倍,感谢向书记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花桥学校校长陈丽感动地说。
在基层工作的24年,向卫煌碰到的难事远不止这些。有次一位大婶因户口登记出了差错,指着他鼻子痛骂。他也只是和言劝慰,并很快为她重新作了登记。“党的干部不能跟群众发脾气,要把他们当亲人。”向卫煌事后这样说。
在分管教育期间,向卫煌多渠道争取教育资金近2000万元,先后完成了同乐、万里、大埠等8所学校的建设改造,有力改善了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
“有困难,找老向,靠得住!”群众这样评价他的工作和为人。
“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这是他一贯的风格。”
向卫煌的父亲是位老党员,受父亲影响,向卫煌参加工作3年就入了党。24年来,他始终坚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从不苟且。
2017年,向卫煌担任井字镇铜梁村联村工作组副组长。同年6月,“四类人员”精准复核,不符合政策的贫困户要全部清退。向卫煌带领工作人员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全面摸排,找遍全村20个村民小组200多户人家。
“这一户有住房,不能评为贫困户,必须清退!”在联村工作会议上,向卫煌把摸排到的材料和照片往桌上一摆,严肃指出某位村干部偏袒自己的亲戚,说得那位干部红着脸、低下了头。这位村干部的亲戚很快被取消了贫困户资格。
由于向卫煌敢于较真碰硬,铜梁村共清理出55户贫困户,没有发生一起因排查而引发的信访问题。
有一天晚上,天黑路滑,他骑着摩托车从责任区赶回镇里,连人带车摔倒在地,右手骨折,医生建议他休息3个月,可他硬是吊着石膏夹板坚持工作,一天假也没有请。后经鉴定,他的右手已成9级伤残。
向卫煌家庭负担重,父亲患有癌症和肺气肿,母亲患有严重的胃病,妻子下岗,儿子读高中,还有个3岁的女儿,一家人全靠他。可生活再困难,他也不向组织提要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次下乡检查工作,因食堂没有开餐,他在附近小店里吃了个盒饭,老板娘要他先记账、再到“公家”报销,可他坚决自掏腰包付现金。“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搞乱!”他边说边掏钱。
青山不语,绿水垂泪。向卫煌去世后,群众闻讯纷纷前往灵堂悼念。省纪委领导专程赶到双峰县,看望慰问他的家属,并转达中央纪委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对其家属的亲切慰问。娄底市委和双峰县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用生命照亮初心,树起了共产党人的伟岸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