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儿时的心愿

冷水江市委党校   孙前征   2020/11/2 21:05:39【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如果说自己儿时吃过糠粑,很少有人相信的。可每当我栩栩如生地描述那粗硬尖锐的米糠像锋利尖刺划过鲜嫩的喉管那种疼痛难受的情景时,听者都会在潸然中沉默。

可能,到六十年代,城市居民乃至地广田肥水丰沛的农村,温饱已然不是问题,但那种土地稀少而贫瘠,常年缺水的山岭村庄,尤其家里又缺劳动力的家庭,饥饿是常态,糠粑充饥也时有发生。我家的条件恰恰兼备了以上几种情形。

记忆中,一年中除非春节和父母生日,或跟随父母拜访亲戚那几天能吃上几顿白米饭外,平时,要么吃红薯饭,要么喝稀粥,偶尔吃糠粑与挨饿。

家里实在揭不开锅,家人又饿得实在不行时,父亲才不得已东挪西借弄得十几二十块钱,徒步到离家30公里远的蓝田街上(今娄底涟源市)籴上三四十斤米,艰难维持一段时间,我记忆中这种状况几乎持续到十六七岁。

所以,儿时的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能吃饱白米饭!

说句实诚话,从读大学到工作甚至成家头几年,由于收入低微,家庭包袱大,经济基础差等多重因素,儿时的心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可谓彻底实现。

儿时刻骨的苦涩深深影响着我的人生,固化了我某些习惯与情愫。家里用餐,剩饭剩菜哪怕只一点残羹也不忍倒掉;吃酒筵,看到大量食物倒进泔水桶会心痛好一阵子;甚至变态到仇视与疏远那些吃公餐时把大量食物浪费在盘碗中的人。

苦难己成为过往。今天,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在个人、家庭的消费单中,“吃”的开销比重越来越少,特别对中高收入人群,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给国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吃饭已然不成问题。于是乎,很多人便“饱汉不知饿汉饥”了,便“好了伤疤忘了痛了”。于是乎大锅大灶,大鱼大肉,大手大脚起来。

古语说得好啊,“所贵惟贤,所宝惟谷。”诚然,人类缺了名表名烟,豪车豪苑,影响的只是生活质量,但缺了粮食,攸关的便是生存。

中国远没到日日饕餮、餐餐盛宴的时候啊。权威媒体上公布的一组数字就很能警醒我们:不到世界百分之十的耕地养活着近乎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18亿亩耕地红线早已突破,“贱谷伤民”导致大量耕地抛荒,粮食结构性失衡已致大豆等食物六成以上依赖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到2019年底,尚有559万贫困人口还在为吃饭发愁。“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仍然是我国政府在兹念兹的头等大事,即便到了粮食充分自给的那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思半缕恒念物业唯艰”的传统美德也万万不能丢。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新格局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把这当做一份责任,放在肩上,扛起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冷水江市委党校  孙前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