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案为鉴 警钟长鸣

  吴长华   2022/6/28 14:51:48【字体: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期,我认真观看了《警钟(2)》。警示教育片中的党员干部迷失了初心,忘记了宗旨,尤其是黄大生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使我在思想上又一次受到了强烈震憾和深刻教育。曾经的区领导沦为阶下囚,令人痛心,发人深省,从身居要职到锒铛入狱,只是一念之差。黄大生案例是一剂清醒剂,为我们党员干部提供了自查自省的明镜。

政治坚定,做忠诚的老实人。“天下之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必须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必须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对党忠诚,关键是做到矢志不渝、一以贯之,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无论形势怎么发展、环境怎样变化,都一以贯之对党忠诚,切实践行对党忠诚的誓言。党员干部必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自觉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自觉加强政治历练,接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淬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时常打扫思想上的尘埃、检视作风弊病、纠正行为偏差。作为全区财政部门的“班长”,我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两个维护”贯穿财政工作始终,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财政工作的生动实践。

人民至上,做群众的贴心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征程,“人民”始终是我们党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至上”就是我们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更为充分地在财政工作中体现“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坎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普通百姓,集中财力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优先足额安排民生支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民生需求,不折不扣兑现上级出台的各项重大民生政策。

修身立德,做处事的正派人。“风正方能气正,心齐才能事顺”。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风正派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为人之德,处事之基。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思想境界,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原则,自觉锤炼公道正派的品格,不断修正言行,才能做到公道正派。作为党员干部要长修为政之德,保持正派的作风,要拥有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道德品格。对待工作,要有拼劲、有干劲、有恒劲;对待社会事务,要多些主动参与,少些退避三舍;对待群众,要多些热心、耐心、关心,不为浮名所惑,不为物质所累,才能不断完善人格。要严格要求自己随时保持警惕性和慎独心,做到遇到诱惑不犯糊涂、不掉链子,能够始终坚守住信仰高地,坚守住底线,方能抵御一切藏在暗处的诱惑。

清新自守,做廉洁的自律人。要严守纪律,恪守清廉本色,财政部门在某些领域同企业家代表打交道的机会多,怎样处理好工作、服务与相处、相交的关系,怎样处理好“亲”“清”政商关系,是个值得思考研究的课题,要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保持对“腐蚀”“围猎”的警觉,敬畏法纪,恪守职业操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对待用权,才能保证自己心理不失衡、行为不失范。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党内法规,严守做人做官底线,做到心有戒尺,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对一些不情之请、不明之宴、不明之物要学会拒绝,要坚决说不,做到不乱“章法”、不穿“禁区”、不踩“底线”、不越“红线”。(作者系娄星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