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建议书精准指出我们在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将认真对照要求整改,并举一反三,坚决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不久前,涟源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同志在收到监察建议书后表示。
发出一份建议,就要解决一批问题、规范一类行为、完善一套制度。今年来,涟源市纪委监委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立足“准、实、好”,通过规范运用纪检监察建议书,督促相关单位找准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强化制度建设,做实做细监督职责,推动以案促改、深化标本兼治。
会诊溯源找准“病灶”
一份高质量的纪检监察建议书就是一柄监督“利器”,能一针见血,精准直面“症结”。
“我们在办理信访举报案件时,发现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和违规建设农村清洁工程项目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另一方面按程序向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自然资源局2家单位发出监察建议书,督促完善流转土地资格审查和项目审核制度。”涟源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说。
涟源市纪委监委对日常监督检查、案件审查调查、专项监督、信访举报、巡察反馈等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承办部门会同党风政风监督室、案管室、审理室等部门全面复盘、集中“会诊”,从责任落实、监督管理、制度执行、工作作风等方面深入研析“病因”,力求建议书指出的问题精准有针对性,真正点准“穴位”、点到“痛处”。
会商联审开好“药方”
纪检监察建议书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瞄准病灶,对症下药。
针对监督发现涟源市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存在无资质经营的问题,考虑到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牵涉广,仅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难以整改到位,委领导牵头组织调研法规室、办公室、审理室等部门会商研判,对存有疑难困惑的地方,征求市委编办、市审计局、市市场监督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向涟源市人民政府提出监察建议。
“立即责令停业整顿,规避无证经营的法律风险,同时迅速启动对相关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理顺体制,整合同类型企业,支持该公司做大做强,实现集约化、规范化发展。”监察建设书发出后,得到了涟源市人民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形成意见落实整改。
对纪检监察建议存在把脉不到位、诊断不精准、开方不匹配等问题,涟源市纪委监委实行会商联审,由承办部门草拟文书后,整合有关“部室组”力量就建议书的针对性、可行性、规范性进行会商审核,确保建议“提得准”、意见“落得实”。
跟踪督导问实“疗效”
围绕提升监督治理质效这一目标,探索运用“全周期管理”方式,构建监督促整改的工作闭环,跟踪督导问“疗效”,把好“药方”疗效关。
“纪检监察建议书不是一般工作建议,具有纪法刚性,一经发出,无正当理由必须履行、按时反馈,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见成效。”涟源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对纪检监察建议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甚至敷衍整改、弄虚作假、拒不整改的,要依规依纪依法对被监督单位相关人员追责,以纪法刚性约束推动问题一项一项整改到位。
据了解,涟源市纪委监委把纪检监察建议文书制发和监督整改实效,作为“加分”项纳入了该委内部绩效考核,按照“谁建议、谁监督、谁跟踪”原则,由承办部门牵头,被建议单位联系室、组协同配合督导整改,同时将文书抄送市委、政府有关领导,相关主管部门、派驻纪检监察组,凝聚多方合力抓实整改。
截至9月底,涟源市纪委监委已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20份,其中向市人民政府制发3份,督促有关单位整改问题26个,督导召开警示教育会、民主生活会等会议等10次,推动健全完善制度7项,有效提升了综合治理效能。(涟源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