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得门如水
——邹廷望的清廉故事
道光五年的金秋时节,敦信乡野鹅塘(今新化县洋溪镇寨边村)的田垄里,稻浪起伏。邹湘泽起了个早,穿戴整齐后,来到中堂先祖邹廷望的画像前,祷告道:“您在家乡办学的遗愿,今天就要实现了。”
筹建了半年的曲池书院正式开讲,作为创始人,邹湘泽准备跟族里的学童们讲一讲少卿公的故典。
书院晨曦满庭,6名执事就位,讲台下整齐坐着36名新入学的孩童。邹湘泽容光焕发,声如洪钟,正在宣讲。
少卿公是我们的先祖,名廷望,字子建,又字建岳,明朝嘉靖38年(1559)中举人,41年(1562)中进士。
他任河南新蔡知县多年,离职时不带走一绢一帕,县民自发夹道挽留。任陕西凤翔知府时,倡创书院,灾年自出俸禄,赈济饥民。万历2年(1574)升任庄浪道兵佥事,兼甘肃行太仆寺少卿,人称“少卿公”。
少卿公重气节,尚清廉。其子邹蒙于万历 13 年(1585)中举,子邹泰于万历 19 年(1591)中举。万历19年冬,皇帝下旨,户部下拨银两,新化知县林培为其修建“邹氏登科坊”,并书赠“父子兄弟登科”金匾,书其门曰“爵颁天子室,门镇大夫家”“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明末李自成部将王进才,路经洋溪,号令:“此邹少卿宅也,甚勿犯!”
少卿公告老还乡,平时闭门谢客,只在事关本县重大利弊时,才会向当政者建言。如编修县志,万历《新化县志》即为他所撰;倡修学宫、兴社学义学;兴修水利,他约集士绅,捐建广济坝。此坝“纵灌三千、横灌八百”,造就了我们敦信乡的沃野良田。
清廉的少卿公,哪来的资金捐建大坝呢?
这里有一个少卿公智斗严嵩的故事。
正因为他清正廉明,不仅拒绝宰相严嵩的拉拢,还时常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严嵩忌惮他,暗中派人盯守,也寻不出加害他的由头。少卿公见严嵩权高势大,忠臣纷纷辞职,他也写了辞呈告老。
回乡那天,天还只麻麻亮,严嵩喜得密报:邹廷望准备启程,雇的是一艘大船,10多名差夫悄悄将9口大木箱抬上去了,其中3口,丁壮都抬得很吃力。严嵩奸笑道:“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想清早溜?”便率亲兵,火速围住码头,扬言上船严查。
少卿公微笑道:“一定要查也可以,但必须有言在先。严嵩厉声道:“人赃俱在,你还有什么花招,尽管使出来!”
两人杠上了。
少卿公镇定自若:“箱内若有贪得的金银财宝,任由尔查封;若没有呢?”
严嵩笃定少卿公是故作镇定,喝道:“你若果真一尘不染,我用金银装满木箱。
少卿公低声道:“您就高抬贵手,我回乡路途遥远,别耽误了时间,船和差夫的佣金多了,我又麻烦。”
严嵩暗喜,挥手喊搜。
少卿公朗声道:“且慢!首辅一定要查,那好,我们俩现在就上朝,请圣上做个见证。”
严嵩正受万历皇帝倚重,根本不怕他抬出圣上来。于是一路重兵押送,大队人马挟持着少卿公和运箱子的差夫,朝皇宫而来。
严嵩派部下快马传信进宫。皇上宣两位当事人和物证上殿。问明情况后,下旨开箱。
9口大箱,全部打开。两担书籍,一担衣物,还有沉甸甸抬上来的3口大箱,里面竟然全是砖块石头!
严嵩傻眼了。
皇上疑惑地问:“爱卿,为何要装些砖石回去?”少卿公禀道:“臣下实为圣上着想,请圣上明察!严嵩一听,看到了转机的希望,谄媚地说:“奸诈的邹廷望,你敢欺君?”
皇上更是大惑,容他如实禀报。
少卿公正襟而立,侃侃说道:“我为官多年,今日还乡没有半点资财,还不如一个穷百姓,今后,天下人谁还愿意读书入仕来保驾朝廷?所以,臣只好装上3箱砖块,俨然钦赐的财宝,荣归故里,使百姓羡慕而歌颂陛下,鼓励后人发奋求学,入朝供圣上驱使。除此,别无他意。”
皇上听后,大加赞许,当即下旨令严嵩履行前约,将9口木箱全部装上金银财宝,让少卿公衣锦还乡。严嵩哑巴吃黄连,只好自认倒霉了。
这笔钱财,在少卿公在回乡后的30年里,悉数用在修县志、兴学堂、建水利等公益事业上,并立家训,告诫后人要清正廉明,热心公益。
乾隆51年,我族先贤倡建回澜书院。今天,我在家乡开办曲池书院,都是秉承祖训,你们也要铭记前辈大德。发奋读书,立志明理,报效家国。
众执事带领全体学童,齐声宣言:“铭记大德,发奋读书,立志明理,报效家国。”
邹湘泽抚须点头,在这满院金秋的阳光里,他仿佛看到了少卿公的微笑和家乡的未来。(作者单位:新化县文旅广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