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教铎,字和善,号湘遒,清光绪十二年(1886)生,新化县敦团麻罗村(今新化县洋溪镇麻罗村)人。光绪二十四年参加院试,获生员。光绪二十九年考入南昌第(府)京师大学堂。光绪三十一年,从湖南高等优级师范学堂理科第一班毕业,人称“洋举人”。次年,赴洪江担任电报局长及税务局长。辛亥革命后,改业从教,先后在长沙省立第一中学、湖南第一师范、长郡、明德、妙高峰等校讲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深受省内教界赞誉。随后曾担任湖北旅鄂中学校长、长沙省立一中校长兼妙高峰中学董事长、明德中学董事。
罗教铎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老师,他一生清苦、洁身自好、节衣缩食,毁家办学、支援抗日救国,留下许多可歌可颂的故事。
民国8年(1919),湖南各界发起驱逐省督张敬尧运动,他以省立一中校长身份,毅然参加入京请愿驱张运动,率领师生积极投入高举“科学”和“民主”大旗的“五四运动”,与毛泽东并肩发动组织,领导湖南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运动,被誉为“驱张运动”中智勇双全的“主将”而名振“三湘”。后与一师学生毛泽东等被选为湖南公民驱张代表团代表同赴北京,罗教铎临行时对送行友人说:“吾辈义无反顾、势在必行、吾意决矣。”在京期间,湖南代表团生活极其困难,饥寒交迫,举步维艰,罗教铎坚定地说:“投身革命即为家,散尽家财忧天下。”毫不犹豫将自己身上省吃俭用攒的全部家当七百块银元全部拿出来,用于代表团的餐宿活动费用。
任湖南教育会长后,罗教铎全力倡导平民教育,掀起湖南平民教育运动。他放弃了当时名校高薪聘请,拒绝当时国民政府的高官厚禄,专心平民教育,坚持提高平民科学文化的理想,艰苦奋斗,倾家荡产。为扩建湖南模范平民学校校舍(后改名为湖南私立民范女子初级职业学校),他多方筹集资金,变卖祖遗全部家产及家眷金银首饰,并向社会募捐,终于在中山西路原大清银行旧址建成四层教学大楼及相应配套设施。他称自己为“一介平民”也要办好“平民教育”,毛泽东称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抗战胜利,日寇宣布投降以后,罗教铎与民范女校的几个当事人商量,把在大火中被烧掉校舍的地皮卖掉,共得金元券48亿元。当时罗教铎家庭十分困难,靠典当家具衣物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苦生活。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妻子及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他对妻子说:“生活再苦也不能收受别人任何东西,不能有占用公家钱财之想,要省吃俭用继续革命。”因此,罗教铎手上虽然有48亿元金元券,但他家的饭几乎固定是一锅普普通通的清粥,加上窝窝头或红薯。因为没有收入来源,一家人生活日趋窘迫,妻子杨湘云无奈地对罗教铎说:“这笔变卖的校费原本就是我们毁家变卖田产、金银首饰以及工资积蓄的钱,现在自家生活都难以为继,是否可向大家讲明,在其中借用1亿元作为家庭生活费,半年后再归还!”
罗教铎听后,毫不犹豫、坚决地对妻子说:“这是公家财产,我分文不能占用,即使再苦再累,我们也要革命到底!”妻子杨湘云被罗教铎先公后私、公私分明、廉洁自律的言行所感动,以后即使生活再艰苦、家庭再困难,也没再向罗教铎重提此事。
最后,罗教铎将这48亿元巨款分文不留地全部赠送给八路军一二九师刘伯承部队,自己和家人则继续一贫如洗地生活下去……新化解放前夕,罗教铎身患重病。1951年,毛泽东得知其病居新化,亲自写信慰问,由政府每月拨给大米500市斤作为生活补贴。同年7月,罗教铎病逝于家中,终年65岁。(新化县政协办 罗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