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食居”的故事
李健
1913年初,年届三十的罗元鲲离开执教七年的家乡新化,受邀前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历史教员。同年春天,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一年后,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一师范本科第八班,罗元鲲教他历史。罗元鲲悉心教导,甘为人梯,在青年毛泽东的心中播撒下清正廉明的种子,默默影响并塑造出毛泽东公平正气的高尚品质,用言传身教谱写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上第一堂历史课时,毛泽东端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罗元鲲的到来。门外匆匆走进一名身穿深蓝色粗布大褂的汉子,腰上胡乱扎根带子,脚蹬黑布鞋,鞋底上泥渍斑斑。来人径直站上讲台,张口说:“同学们好,我是罗元鲲。”毛泽东十分惊讶,对罗元鲲的好感蹭蹭往上涨,第一师范的老师们个个不是长衫便是西服,唯独罗元鲲,好像刚从地里劳动归来的农民一样朴素,让人心生亲近。毛泽东脑中突然跳出唐代李商隐的一句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放眼偌大的中国,假如人人都像罗元鲲这般勤俭节约,是不是国家命脉便能坚实起来了呢?
罗元鲲倒不在意大家讶异的目光。他在台上侃侃而谈,明历史,才能通古今;知得失,才能吸取教训,不再犯前人犯过的错。他说历朝历代的灭亡起因都在统治者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奴役百姓……毛泽东听了,深以为然,不停唰唰记着笔记。讲着讲着,罗元鲲说他最欣赏晋代的陶渊明。毛泽东很好奇,中华文明几千年,有名的历史人物浩如星辰,罗元鲲为何独崇陶渊明呢?他不觉站起身,问道:“罗老师,陶渊明有何过人之处,让您如此夸赞?”
罗元鲲看了眼毛泽东,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接着又面向全班同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清楚,他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承,他的骨气、不愿向权贵屈服的气节很难得,这是我们世人极为缺乏的清廉之气。”
“清廉之气?”毛泽东心有所动。
“润之。”罗元鲲微笑着问,“也许有一天,你也将面临陶渊明那样的处境,到时,你会怎样选择呢?是点头哈腰迎合权势,还是像他那样,有清醒的独立的思考,保持一身清气呢?”
“我懂了。”毛泽东领悟出一些道理,颇为激动。
罗元鲲又说:“他还有另一种可贵的品德,辞官返乡后,亲自下田劳作,那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每每读来,都让我感动……”
“为什么感动呢?”毛泽东不由又问。
“种田比当官辛苦多了,陶渊明却乐在其中,那种快乐是为官者难以体会的,那就是‘自食其力’!”罗元鲲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用力写下“自食其力”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字体方正。
毛泽东若有所思:“您的意思是不管为官还是为民,都要凭自己的双手努力,不要贪赃枉法。”
“对!”罗元鲲大手一挥,铿锵地说,“咱们的国家为什么积贫积弱?是因为有太多的人不劳而获,他们为了一己私利,想尽办法盘剥、掠夺别人的劳动果实,他们是蛀虫,把蛀虫清理干净我们才有希望。”
“就是说如果想要世道好起来就得廉洁奉公,不能腐败,出现腐败就得治理,为老百姓营造清风正气才是永保江山的可靠前提!”毛泽东一点就透。
“是的,同学们,请一定记住老师今天的话。”罗元鲲的视线缓缓扫过每位同学,“我给我的孩子编过一首歌谣,也送给在座诸君。”他润润嗓子,轻声哼唱起来,“要吃饭,得流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都不是好汉……”
与掌声哗啦啦响起,毛泽东又执笔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自食其力,躬耕自资。”他陷入沉思当中……
热烈的讨论中,一堂课眨眼过去了。罗元鲲和大家道再见,毛泽东正好也要去外面办事,师生俩一起走出校门。毛泽东问:“罗老师,您怎么不让学校派车送呢?”
“讲那排场干嘛,不光浪费学校的钱财,还易滋生攀比之心,别小看这些小事,它们往往便是腐败的根源。”罗元鲲腰杆挺得笔直,大步往前走。
毛泽东并排走在他身旁,又说:“您家太远了,走回去,得一个多小时呢,太累了,要不,叫辆黄包车或者雇顶轿子吧。”
“润之,你恐怕忘记我们刚刚在课堂上探讨的话题了吧,自食其力!我们是人,黄包车夫、轿夫也是人,我怎么忍心坐在他们的手上、肩膀上呢,那我岂不成了欺压鱼肉百姓的人了?”罗元鲲转头看向毛泽东,眼神凝重。
毛泽东一愣,继而,巨大的震撼自心中喷涌而出。罗元鲲并没意识到自己的举动对毛泽东造成了多么深远的影响,好花还需绿叶扶,罗元鲲的言行鼓舞了毛泽东,也提醒着毛泽东。未来,他始终牢记罗元鲲的教诲,不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是艰苦的革命年代,他都身体力行,号召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对各种贪腐更是严惩不贷!
1952年,毛泽东邀请罗元鲲到中南海做客,并亲笔为他题写“力食居”三个大字,高度肯定罗元鲲廉高清正的卓越品格。
毛泽东始终坚信,共产党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者保持廉洁公正是份内的事,也是伟大的、正确的事,唯有如此,全中国才能真正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为反腐倡廉的工作添砖加瓦,有份力发份光!(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