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种菜喂猪的将军
罗云,今涟源市白马镇罗家坪社区人,1900年10月13日出生,15岁当兵。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历任红三军团四师支委、支书、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大学员,20军分区副司令员,零陵军分区司令员,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8年病故,同年12月,湖南省军区政治部追认罗云为革命烈士。在长征途中攻打天险腊子口的战役中,罗云率所在营担任正面强攻任务,他的英勇善战和顽强作风给亲临一线指挥的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电影《万水千山》中罗副营长的原型就是取自罗云。
罗云还有一段广为人知的“让衔”佳话。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8月1日建军节那天,罗云参加了庆祝大会,回到家里一声不吭。家里人与他打招呼,他好像没听见,一直很晚才休息。夫人询问,他才道出事情的原委:八一招待会上,罗云听到自己被授予少将军衔,而全军其他分区司令员都只授大校军衔,心里感到很不安。他对夫人说:“这顶乌纱帽是建立在多少战友血汗上的,他们长眠在我曾战斗过的地方,我这个幸存者已得到了很多荣誉,我年老多病,文化水平低,怎么还能接受这么高的军衔?我请求把自己降为大校。”罗云的报告没有被批准。授罗云少将军衔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的,中央军委和国务院认定授予他少将军衔是当之无愧的。
罗云虽然身处高位,但他一贯谦虚谨慎,功高不居功。“永远艰苦奋斗,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常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教育子女的话。他自己穿的衣服、裤子和袜子都是补丁加补丁;办公室桌上的那台收音机一直伴随着他十几年,每天用它收听国家大事,一直舍不得换。警卫员看不过去,向其夫人提意见,说不要把将军打扮成叫花子。这话被罗云知道了,他对警卫员严肃地说:“胜利了,永远不能忘记叫花子!我十几岁的时候还没穿过新衣服,现在穿得虽然旧了点,但比我那个时候好多了。”罗云反对孩子谈吃穿,更讨厌说假话。每季度他都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从不用小车接送孩子。
他常教育孩子要有理想,为人要正派,要艰苦奋斗,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说假话。每天下午,他带领全家老小到小园子里种菜、浇水,培养孩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能力,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且所产菜蔬大部分无偿上交食堂。解放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家一直住着旧式平房,破旧的地板,踩上去都咯吱咯吱响。管理部门编制的修房预算,他总是说太多了,迟迟不同意翻修。60年代困难时期,为减轻国家负担,他自己养了一头猪,每天早起晚睡,带领全家人拔猪草,有时人都累病了。他养的那头肥猪,在八一建军节前宰杀了,还分给分区食堂一大半。
2016年,为制作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节目,笔者随记者到衡阳军分区,专程拜访和采访已是耄耋之年的罗云的夫人。她拒绝了军分区安排的楼房,依然坚持住在当年那栋旧式平房里,家里没有什么显眼的装修,摆放的都是朴素平常的家具。罗云的几个子女都是普通工人和劳动者,他们说起父亲当年“严苛”的教诲,依然情动于衷,凛然于神,还表示可以将老家当年父亲亲手营建的房子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当年的菜园子依旧在,每年都种植着菜蔬。
我徜徉于生气盎然的菜园,看着有点灰头土脸的“将军楼”,发现它在林立的高楼间,其实有着别样的富丽堂皇。我心中默默感叹:斯人虽逝,风范长存!(作者单位:中共涟源市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