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记者穆青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推介了焦裕禄的优秀事迹,影响深远。在离休干部曹若梅的眼中,50年代的双峰县委书记龚远宁,就是一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龚远宁1949年5月在湘乡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1952年9月,任中共双峰县委宣传部长;1956年3月任县委书记。龚远宁很少坐在机关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是在基层。任县委书记时,他蹲点的犁头、南岸、金田乡,由于通讯不便,下属去找他汇报和请示工作,都要在这三个乡追赶其踪迹。当时他有一个全县知名的绰号——“狗粪书记”。他每次下乡,总要挑着粪筐,沿途收集狗屎以积肥。这一做法,影响了全县的下乡干部。龚远宁在南岸乡蹲点时,把办公室搬到了那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群众说:“龚书记当官不像官,倒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龚远宁凡事亲历亲为,以身作则。1958年,群益煤矿洲上工区发生瓦斯爆炸,他亲自下井背遇难者遗体。1959 年,在反右倾运动中,他被打成“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下放九峰山农林垦植场当保管员。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从不多占多吃,生日时也只吃几个烂红薯,因此被工人们称之为“龚板子”。九峰山林场有一座油榨碾槽不翻盘,他认真思考,亲自动手,进行改造革新,出油率得到了提高。场里的母猪下崽,他把被褥搬到猪栏里,日夜守护,场里职工又给他添了一个“龚猪倌”的外号。
龚远宁是一个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他信仰坚定,品德高尚,平易近人,没有任何特权思想。50年代初,县里为了工作方便,书记、县长一般是骑马下乡,并配了警卫员和秘书。他接任后,把马送给了通信班使用;不要警卫员,不带随从,独来独往。县委机关食堂原来实行级别制,县委设中灶,即小食堂。龚远宁任书记后,取消中灶,机关所有工作人员全吃大灶。有一次下乡,正值抗旱,他不声不响帮农民车水,车完水休息时,跟农民一起开会,大家这才认出他是县委书记,称颂他是“我们的好书记”。龚远宁后来到隆回工作。据曾在隆回工作过的一位同志讲:20世纪70年代,他任隆回县委常委、计委主任时,担任一个水库的指挥长。有一次,因下乡到公社机关食堂吃饭,已过了开饭时间,他问食堂师傅还有吃的没有,因他没有表明自己身份,师傅不认识他,很不耐烦,幸亏当时有人认出了他才免挨饿。
龚远宁为人和蔼,与人为善,不轻易批评人,对下属赏罚分明,可谓“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反右倾时,他所提拔的人打了他,而主持会议的领导也没有制止。从此以后,捆绑吊打成风。平反时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马列著作中从未看见有一个“打”字。“相逢一笑泯恩仇”,他原谅了整他的人。
他平易近人,总要求同事和部下称他同志,不称书记,所以下属都亲切地喊他“远宁同志”。1959年他被遣往九峰山劳动时,当地人仍尊称他为“书记”,他连连表示不妥。当时他被开除党籍,保留干籍,但他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未变,仍自己坚持按月缴纳党费。1962年甄别时,他将党费全部上交。
龚远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他平时穿的大多是旧衣服,从不讲究穿着打扮,永远保持普通一兵的本色。这种艰苦朴素的精神,贯穿始终。
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1986年7月离休后,他帮助邵阳市委党史办做了许多事情,获得了邵阳市老有所为精英奖及省有关部门的奖励。
他住在邵阳市委机关书记院子的顶楼,一到夏天他家里就像个“蒸笼”,有人劝他反映给有关部门在屋顶加一个隔热层,他婉拒了,却自己请人担土到屋顶种上蔬菜,不花公家一分钱,这样既达到了隔热的效果,又能收获蔬菜,可谓一举两得。邵阳市委老干局为了改善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想为他们拉赞助,因龚远宁表示反对而作罢。按惯例,双峰县委每年都要去邵阳慰问老书记,又是他与姜远腾联名写信给双峰县委请予取消。
有一次,他从邵阳回双峰老家石牛小水,他不要邵阳派车,而是自己乘公交车。到双峰后,又不惊动人,不要派车,不要陪同,不要请吃。他不是衣锦还乡,而是徒步踏上故乡的小路,一路领略故乡的泥土芳香。
《菜根谭》中有句话:“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龚远宁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曹若梅 口述 李志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