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与方志敏同样清廉的教育家,他一生经手的经费之巨,在近代湖南的教育界,可谓屈指可数。但他全部用于了楚怡的四校一园,而他自己,逝世后家人连墓碑都无钱给他立。
这个人就是楚怡创始人陈润霖。至今,他先祖辈留下还金亭的故事还在新化传颂:陈润霖的高祖陈绍昌在新化县外开设了一家鸡毛小店,一天,一个客官用麻布袋提着一袋救命钱前来住宿,第二天天没亮走时忘记带走。陈绍昌起床发现后,拔腿就追,过了渡船一直追到资江对面两里多路才追到。客官办完事回来以重金相谢,被陈绍昌婉言谢绝。县衙知道后,为正社会风气,便在立碑处盖亭以示表彰,命名为还金亭。陈绍昌因还金一事广为流传,被官方指定代理新化盐务。发家后的陈绍昌将鸡毛小店改建成了“老屋陈家”大院,命名为“三味堂”,立下了“三味”家训:立身行己要有诗有味;和睦宗族要有家常味;处世接物要有人情味。
1879年,陈润霖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家风传承的家庭,这让他的一生有了清廉的底色。为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陈润霖在创办楚怡小学时,回到家里筹款,将祖传在他名下的房子卖给族人,所得款用于办学。钱还是不够的时候,陈润霖的母亲将她结婚时的首饰变卖掉,将所得款项交给陈润霖办学。
陈润霖除了创办楚怡小学之外,还创办了楚怡工业学校、楚怡中学、楚怡幼稚园,形成三校一园的完整办学体系,在湖南教育界独树一帜。
为了筹集办学经费,陈润霖到处奔走,虽受尽冷眼和挫折,但也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仅曾担任过民国总理的熊希龄,就以现金、股票等形式给楚怡以很大资助。当年的锡矿山也曾以技术抽成的方式,支持陈润霖办学。四校一园的创办,耗资巨大。
陈润霖把钱全部投入到办学之中。为了让楚工学子爱国、求知、创业、兴工,实现教育救国、工业救国的理想,陈润霖不惜巨资,聘请到了当时一流的师资,其中半数以上的师资是留学归国的精英人才。楚工的教学设施,也是当时湖南的工业学校中最好最齐备的,其中还有一些是昂贵的进口设备,其设备之先进,只有湖南大学矿治系和土木系的设备能够与之媲美。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复校长沙筹集办学经费,1946年初,陈润霖在凛冽的寒风中逆水行舟从长沙回新化,由于操劳过度,加之意外染恙,于1946年1月26日顿逝舟中,享寿67岁。
当时由于经费困难,竟没有给陈润霖开追悼会,也没有立墓碑。几个月后,学校董事会才在长沙市为陈润霖补开了追悼会,但还是受限于经费,没有立墓碑。
一代教育名家,创办了三校一园的教育家,曾当过毛泽东主席、朱镕基总理的老师,一生与毛泽东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教育家,一个一生经手的款项不计其数的教育家,却没有留出钱来给自己开追悼会、立一块墓碑!
清廉如此,怎不令人十分敬而仰之?
陈润霖没有立墓碑,但他以清廉一生创办的三校一园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为陈润霖建造了一块永不消失的无形丰碑。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没有楚工,就没有湖南的公路“”没有楚工,就没有湖南的矿山“。在新中国如一张白纸,百业待兴之际,楚工学子凭着过硬的技术、朴素的爱国情怀、无私的献身精神,在钢铁、采矿、有色金属、公路、铁路、桥梁、两弹一星、航空航天、港口建设等众多领域的建设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创立了属于楚工更属于新中国的百年荣光!
清廉就是力量!
清廉就是文化!
清廉就是荣光!
今天,不但也给陈润霖立了有形的碑,更重要的是,陈润霖和他同时代的优秀教师,和无数楚怡学子所共同传承的楚怡精神,正成为湖南职教人的一面光辉的精神旗帜!
在这面旗帜中,无时无刻不在闪耀着清廉的光芒,犹如燃烧着的永不熄灭的清廉圣火!(作者单位: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