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福春,男,1947年2月出生,双峰县洪山殿镇桃林村人,197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从农村优秀青年遴选为国家干部以后,从梓门区团干部一直干到公社党委书记、区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任时,他是一头躬耕不倦的孺子牛;退任后,他是一头心系家乡的“老黄牛”。
从农民到人大副主任 永葆“孺子牛”的共产党员本色
龙福春1970年9月入党,1971年作为农村优秀青年,经组织严格考察选为国家干部,先后在梓门区任团委副书记,之后担任灯塔公社党委书记、小富乡党委书记,洪山区委副书记、区长,蛇形山镇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县人大财工委主任、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作期间,他几十年如一日,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始终不渝地保持艰苦奋斗的“孺子牛”本色。
“变牛就要能耕田,是人就要肯做事,当干部就应当为群众办实事。”这是经常挂在龙福春嘴上的一句话。七十年代他任灯塔公社党委书记时,经常深入工地组织全公社的劳动力一道挑土砌石、填土打夯,连续两个冬季参与修建燕霄水库及其灌溉明渠。在小富乡任党委书记期间,其克服资金紧张的重重困难,创办小富煤矿和继江煤矿。在任洪山区区长和区委书记时,其建成了蛇形山水泥厂和金溪水泥厂,完成对鸡公山煤矿的改造;修成了自秋湖村经增乔村、世瑞村到扶州村的4.8公里公路及栗新村、松木村和新边村5公里的进村公路,圆了群众企盼多年的梦。
担任第十三届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除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龙福春积极服务全县经济建设中心,完成县委交给他的各项任务。1999年秋天,他带队到走马街镇印田责任区宣传中央和省委的农村政策,全面依法清收国家任务。2001年,他担任320文明路建设的指挥长,带队严查了一大批乱停、乱靠、乱张贴、乱倒垃圾的人和事,打击了车匪路霸,顺利地通过了国家验收。
工作三十年,除了工作作风,龙福春不变的还有春秋冬季穿着的那一身中山装,夏天的短袖汗衫、蓝布短裤,脖子上还常常系着一块擦汗的毛巾,脚下不是穿着皮草鞋,就是穿着一双老解放胶鞋,有时裤腿扎着一个上、一个下,俨然一个“老八路”,老老少少都亲切地管他称“龙司令”。
办农家书屋 让三千儿童“乐不思蜀”
退休后,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是龙福春心里的一个“梗”。通过走访调查,他目睹家乡留守儿童在课余和放假期间喜欢到附近网吧上网、打游戏,有时通宵达旦,甚至几个通宵“不下火线”。于是,他拿出全部积蓄,于2002年8月份在家创办了双峰县首个“农家书屋”暨青少年教育活动中心。他和老伴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颗真心交流,一片诚心答问,一句走好相送。冬天烧好煤球火,夏天打开电风扇,备好茶水供人解渴,还为远道而来的孩子提供午餐,全天候服务。为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他还给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奖励书本。村里有个孩子,父母远在云南做生意。为了上网,他经常逃学,还想着法子蒙骗爷爷。龙福春知道后,每天放学后就主动将孩子带到活动中心,与他谈学习、谈理想、谈人生。通过交流,他发现孩子活泼聪明,喜欢看书、写字、做智力游戏,便从他的兴趣入手,鼓励他勤看书、多练字。自此,放学后他再也没去网吧,成了农家书屋的常客,学习也大有长进,连续几年被评上三好学生。10多年来,农家书屋配备了5间图书室、2间阅览室,共有15大柜书报资料,累计有图书14000余册,报刊1198多种76000余份,杂志989种13400余份。孩子们在这里既可以玩球、绳、棋、健身器械等文体器材,又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龙福春当上了村里孩子们的“家长”,“农家书屋”也让孩子们乐不思蜀,每年接待周边的孩子达3000多人次,邻近的市、县和邻近乡镇的孩子也纷纷慕名前来,有10多个孩子在这里“改邪归正”,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开展“四孝”评选 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退休回乡之初,龙福春每天面对的都是前来诉苦、求公道的公婆、媳妇。大家看他是人大回来的领导,今天这个婆婆过来说儿媳不孝顺,明天那个媳妇过来找他评理。全村408个老人,他哪个也不能得罪。本组子女外出务工的康福金老人不幸去世在家长达7天才被人发现的事情让他深受震动,他跟村党支部的干部商量,率先在全县首推“空巢家庭一帮一”、家庭子女“四孝”评选,彻底解决空巢老人无人问、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问题。组织全村家庭对全村300多个老人开启一对一结对帮扶,实行年龄小的照顾年龄大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每天做三件事:小组成员一天一走访、病了帮忙请医生熬熬药、出现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劝返亲人。与此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党支部连续七年开展“孝子、孝女、孝媳、孝婿”评选,在全村掀起了让老年人“吃有保证穿有衣,住有房屋病有医,手中有点零花钱,天天欢喜不呕气,儿孙陪伴在眼前“的“攀比”活动。在他的努力下,每年重阳节给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发“长寿面”,自2011年开始共评选出“四孝”子女30多人,“健康老人”15人。村里形成了不攀富只攀孝、不嫌老只嫌吵的良好风气,老人们也有了自己的棋牌组、广场舞组、书法组、武术组,老人们真正过上了“老有所依”的晚年生活。
撰写首部“村史”谨孝后人不忘本
2010年10月,龙福春历时2年编写了双峰县第一部两万字的村级简史《洪山殿镇新边村简史》。2016年,新边村与松木村合并为桃林村,他又着手编写了8万字的桃林村村史,下村组走访、调查、研究、主笔,七易其稿。这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边村在辖制演变、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它不仅系统、全面地记述了新边村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完善过程,而且还详实地记述了新边村在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国家所作的贡献。手捧着村史,在外工作的桃林人泪流满面,纷纷捐款,500册村史,捐款7万多元,落得后人一句赞:“龙主任让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改革开放,最怕的就是外出的人忘本!”编村史的同时,龙福春针对留守在家的妇女“上有老人要照顾,下有小孩要教育,外有田地要耕种,内有家务要忙活”的现实,从退休第二年开始办起农村妇女夜校、家长学校,编印《家庭留守三字经》读本100多册、《家教絮语》500本、《家教漫谈》1100份,分发给留守在家的女性,教育她们不再外出,安心在家辅导教育孩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龙福春的一生,就是这样无私奉献的一生,办家长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农村书屋,选“四孝”子女、开展“互帮”活动,村容村貌变好了,村民素质提高了,小孩的学习成绩好了,老人们隔三差五地聚到一起笑声响了……2007年以来,省、市、县多次到桃林村来学习,龙福春也多次荣获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省农家书屋优秀管理员、娄底市第五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2017年“湖南好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作者单位:双峰县农机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