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时代都有清廉从政、一心为民的楷模,他们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无私奉献,廉洁自律,留下了千秋万世的美名。曾几何时,我以为这样的精神楷模与我隔着千山万水,直至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舅舅讲起了外公在农村当基层干部时的艰苦岁月,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样的精神楷模就在我身边。
1937年,我的外公聂恒良出生在了湘中地区的小山村——双峰县寨子山村。1944年,外公的父亲不幸被日本人抓走,我的外曾祖母牵着两个年纪尚小的孩子,怀里还抱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家中光景很是惨淡。那年,我的外公刚满7岁。作为长子,家中的重担一半都落在年幼的外公身上,他既要帮母亲照看年幼的弟妹,又要挑水拾柴生火做饭,担起半个大人的责任。生活的磨难没有压垮外公幼小的身躯,反而赋予了他坚强不屈的品质。外公在私塾里上过一年学,奈何家中清贫,无法供养他继续求学。好在这一年的求学经历,让外公萌生出对知识的渴望,天资聪颖的他通过自学,熟练地掌握了读、写、算等生存技能,练就了一身本领。
转眼间到了60年代,此时的外公成为了本村的生产队队长。每天吃过午饭,还来不及收拾碗筷,外公便起身扛起锄头出门了。“自从当了这个生产队长,天天都这样,孩子也不管,家里的大事小事全都扔给我一个人。”在外婆的抱怨声中,外公已经迈着大步朝田间地头里走去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生产队的农活,外公总抢在第一个出工,活也干得最卖力。在外公的潜移默化下,生产队的队员们都争先恐后地干活,那些平日里偷奸耍滑之人也不好意思再偷懒。
后来,外公当上了本村的村支书,成为村里的“一把手”。当时,村里有两家特困户,一家有残障人士,不能干农活,失去了经济来源;另一家有重病患者,高昂的医疗费,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外公得知他们的困难后,立即向上级报告,为他们争取到每人200元的生活困难补助。但当困难补助下发到村后,外公却犯了难。原本承诺的两份补助款现在只下发了一份,是只给一人发钱?还是每人只发100?可两种办法都不能同时给两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外公左右为难。无可奈何之下,外公只得瞒着外婆偷偷凑足200元放进原来的补助款中。领到补助款的二人心中满是喜悦,对外公连连道谢,外公也很开心,大抵是又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困难,办了一件好事。后来外婆告诉我,那个时候家里的光景并不好,三个孩子正在读书,一年的经济来源除了外公微薄的工资外,就全指望一头猪了。
再后来,家家户户逐渐有了些积蓄,部分家庭还打算盖房子,这可让外公再次犯了难。一直以来,村里没有一条大路通往村外,村民们来来往往靠的是穿行于田间的羊肠小径,交通十分不便。外公早就想带领村民修一条大路,可摆在他面前的就有两大难题。要修一条直通县道的马路就要占邻村部分村民的耕地,说服邻村村民无偿让出部分耕地是外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在村里几乎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无法支付修路工资的情况下,组织一支自发的修路队伍便成为了第二大难题。闲暇之余,外公挨家挨户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借着闲聊的机会给村民讲修路的好处;逢年过节外公还会亲自登门拜访。凭借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和一心为民的真心,外公打动了所有人,越来越多的村民自愿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历时六年之久,一条宽敞的马路直通村外,汽车第一次驶进村庄,将水泥、砖头送到村民家门口,村民的出行也逐渐便利起来。除了交通问题外,村里的用电问题也一直是外公的心头病。由于村里只有一个变压器,再加上线路老化,一到晚上电压就不稳定,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给村民们解决用电问题,外公经常骑自行车去二十几公里以外的县城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经过外公的不懈坚持,村民们终于等到了施工队伍来整改线路,村民们再也不用为用电而发愁了。
外公在基层担任干部时脚踏实地做实事,一心为民做好事,真正担得起清廉二字。现如今外公已年过耄耋,这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不忘清廉本色,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用朴实的言语教育孙辈要诚恳做人,踏实做事。
新一代的村干部追随着外公“为民办实事,为民办好事”的足迹,积极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现如今,干净整洁的水泥马路修到了各家各户,道路两旁绿植林立,农田水利基础建设良好,农村电网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经济不断发展。村委会建起了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儿童游乐场等利民设施,丰富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单位:双峰县三塘铺镇大三学校)